关于历史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0 00:00 来源:史学集刊 作者:李文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该文是今年5月30日李文海教授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关于历史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我想提出这么五点:

  (1)希望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学术环境、学术外部条件。

  江泽民同志继去年8月7日在北戴河发表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后,今年4月28日在视察人民大学时,又集中讲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他一开始就说,去年在北戴河讲话中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大家都很认同,但真正落实还有很大距离,要走的路还很长。接着,他又进一步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学会讲政治、懂全局,驾驭复杂形势、研究战略策略、提高领导水平更是十分重要的。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积极创造支持科学探索、鼓励学术创新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对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提出了五点希望。

  这个讲话,对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讲话精神如果全面得到落实,那对历史学的发展一定会起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些精神,有些是需要我们去做的,有些则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前一方面,我们当然义不容辞;对于后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消极等待,一味地要求别人为我们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而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争取、呼吁、促进,创造出一个真正能“支持科学探索、鼓励学术创新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

  (2)历史学的研究,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学术成果上,首先不是追求量的增加,而是致力于质的提高,就是要有一批在学术史上有自己的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价值的精品和上品,就像齐世荣先生在报告中引用顾炎武的话,是“前人未及见,后人不可无”的作品。

  要做到这一点,从历史观和方法论上,一方面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又要注意唯物史观本身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还要用开放的态度对待那些不是马克思主义然而同样包含着一定科学真理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要发掘新的历史资料,拓展研究领域,通过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创建新的分支学科。既要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又要从学科发展的需要出发,确定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课题,集中力量,深入研究。还要注意在历史学这门古老的学科研究手段上的现代化。

  (3)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历史学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步伐,主动参与和融入国际学术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问题,学者、政治家以及各方面的人士,看法很不一致,意见分歧极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拿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关系来说,有的人就认为,经济全球化应该同时带来政治一体化和文明单一化,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西方化”。但这个路子其实是走不通的,因为它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在政治、文化上按照一种模式去改造世界,重塑世界,不但不可行,而且也行不通。所谓政治一体化,意味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合法化,也是对世界各国人民按照本国国情自由选择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权利的无理剥夺。至于文化问题,文明发展问题,就更不能用一种文化模式去主宰世界。世界文明的高度发展,只能依靠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共同繁荣。所以,我们主张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发展政治的多极化和文明的多样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始终不能放松对于文化霸权主义的警惕,坚决反对文化单一化也就是变成西方文化的一统天下。可见,经济全球化不是放松、削弱而是强化、增加了建设中华文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但是,建设和弘扬中华文明,不能通过封闭的办法,而要积极面对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形态,认真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主动参与各种异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所谓“主动参与和融入”国际学术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用更加科学的态度、更加辩证的方法,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吸取国外先进史学成果;另一是中国历史学在国际学术界要有更大的发言权,更多的影响力,用齐世荣先生的话说,“要在世界史坛上占有我们重要的一席之地。”经济和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不能牵强比附,但在这一点上,倒有点像经济工作,不但要“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改革开放之初,主要是先解决“引进来”的问题,现在则不但要“引”得好,“引”得更有效,还要花更多力气做“走出去”的工作。这当然要花很大的力气,作很大的努力。如果我们自己拿不出精品,没有原创性的学术成果,我们说要有更多的发言权,也只是一句空话。但不管难度有多大,我们中国史学界总要有这样一点志气,这样一点出息。

  (4)逐步形成一个更加优良的学风。

  学风问题,最近学术界和社会上已经谈论得很多。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学风问题是思想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也是工作态度问题,并且指出,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只要大家想一想历史学的现状,我们对学风问题的重要性就会有比较深切的了解。这些年,历史学有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隐忧,存在着相当的混乱。仔细想来,哪一种隐忧和混乱,不是同学风不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呢?学风不好,学术的健康发展就难乎其难。

  学风问题涉及的内容很多,性质也不一样。例如学术浮躁,大家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比较复杂,有学者个人的学术修养问题,学术品格问题,但也有社会的原因,包括对某些基础学科的急功近利的错误要求,不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政策导向,某些违反科学规律的管理制度等等。学术浮躁往往是学术腐败的温床,但它本身同学术腐败还是有区别的。至于学术腐败,包括抄袭剽窃以及侵犯著作权法等等现象,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推到客观上去,都应该由本人来承担全部责任,因为这些现象同学术和学者的本性是根本不相容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