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

辛亥革命网 2011-05-10 00:00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作者:李文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历来有重视历史、尊重历史的优良传统。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历来有重视历史、尊重历史的优良传统。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曾经反复强调学习和研究历史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干部素质以及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同志在给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同志的一封信中指出:“我一直强调,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学习中国历史,高级干部尤其要带头这样做。领导干部应该读一读中国通史。这对于大家弄清楚我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增强唯物史观,丰富治国经验,都是很有好处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历史。历史知识丰富了,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眼界和胸襟就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就可以大为提高。”

  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在全党和全社会造成学习历史的浓厚空气,必将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兴起理论学习新高潮,增添更加生动丰富的内容,取得更加积极坚实的成效。

  了解历史,才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

  历史是已经逝去的岁月。当我们正在集中全部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当我们刚刚进入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把目光注视到过去,去理会那些尘封的岁月呢?

  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当然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认识现实世界,推进现实实践。

  江泽民同志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重要讲话中就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他还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在这里,江泽民同志指出了历史———现在———未来之间的历史联系,这种历史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社会发展规律。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努力去探索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个客观规律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斗争的战略、策略。当革命者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朦胧走向清晰、从感性走向理性时,党也就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并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某些历史时期对国情和形势的分析以及路线、政策的确定背离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曾给我们的事业造成或大或小的挫折和损失。目前我们正在做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为什么我国的社会主义必须是中国特色而不是别种模式?因为只有符合我国历史特点的社会主义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什么我们今天只能实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不是别种样式的纲领与政策?因为这是一个社会发展无法逾越的历史阶段;为什么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因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道路是曲折的,是要经过几代、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的。

  以上事实说明,如果不能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既不能正确指导和投身于当前的社会实践,也难以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政党来说,就不能说是一个成熟的党;对于个人来说,就不能说是一个自觉的清醒的革命者。而离开了对于历史的了解,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就根本无从谈起。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如此鲜明而深刻地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也更加艰巨,更加宏伟,自然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具有更高的理论素养,更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坚实的实践基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要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晚清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经讲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里所说的“大道”,既包含社会的进退得失之道,政治的兴衰治乱之道,也包含个人品德的善恶美丑之道。在漫长的岁月中,一幕幕悲壮慷慨或哀怨凄戚的历史活剧,一个个叱咤风云或默默无闻的历史人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深刻的历史警示。如果我们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就可以从历史这面镜子里看出是非曲直,增长聪明才智。

  我们的先人们充分认识到历史借鉴作用的重要性。一部伟大的经典式的史学巨著,从编撰目的到社会影响,都鲜明地贯穿着为后人提供历史借鉴和历史启迪这样一个根本之点。司马迁自己讲,他作《史记》,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述往事,思来者”。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不仅书名就表明了此书的目的和功用,而且在《进 资治通鉴表》中更明确地说明,此书的编写原则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入书。他希望最高统治者读后能“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这些伟大的史学家所以期望自己的作品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因为历史活动本身便具有这样的功能,史学著作不过是把历史本身的功能加以集中提炼而已。

  时代的更易,社会的变迁,使今天的现实同历史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在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的时候,自然不能简单地以历史的是非为是非,而需要下一番分辨剖析的功夫。过去之是也许恰恰成了今日之非;往昔视之为罪恶的也可能如今正应目之为辉煌。这并不意味着历史鉴戒作用的丧失,而只是说明在吸取历史营养的时候,确立正确历史观的重要。更何况由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和延续性,许多问题仍有其一贯和相通的地方。历史是不可能重演的,但社会历史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却常常会以惊人相似的形式和面貌反复出现,这正好说明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