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孙中山心理建设思想(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曹慧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在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精心制定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建国方略》。《建国方略》包括三

  第一,发展教育事业。孙中山看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中国富强事业,非先从事于普及教育,使全国人民皆有科学知识不可。”[6]他提出了对学生全面实施“体育、智育、德育”的教育方针。主张普及全民教育和优先发展师范教育。

  第二,加强道德建设。他指出“要维持民族和国家的长久地位,还有道德问题,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7]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在于以道德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他指出提高人民道德水平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发展生产力为人们的道德水平创造物质条件。因为“社会的文明发达、经济组织的改良和道德进步,都是以什么为重心呢?就是以民生为重心。”[8]其次,通过社会政治的进步来加强道德建设。“中国此次之革命……得一种高尚完全之政体,政体既改良,人民道德亦必随之改良。”[9]第三,加强对全社会的道德教育。他指出:“此次革命成功,多赖学界之力。此后各种建设,亦须赖全国学界合力进行,方能成功。学界关于国家前途既如此之重,不能不定一进行之方针……所谓今日唯一之方针者,社会道德是也。”[10]

  孙中山心理建设思想既有积极的因素,又有消极的因素,要辩证地看待。孙中山心理建设思想包含了勇于实践的积极因素。但孙中山心理建设思想夸大了人的心理的作用,其中包含的缺乏科学分析的消极因素,应当克服。

  注释:

  [1]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01-10-09.17:55.

  [2]江泽民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

  [3]孙中山全集(1)[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5.

  [4]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7.

  [5]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7.

  [6]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85.

  [7]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7.

  [8]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835.

  [9]孙中山全集(3)[M].北京:中华书局,1984:25.

  [10]孙中山全集(2)[M].北京:中华书局,1982:424.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