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孙中山心理建设思想

辛亥革命网 2011-05-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曹慧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在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精心制定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建国方略》。《建国方略》包括三
 

  孙中山在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精心制定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建国方略》。《建国方略》包括三个部分。《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集中论述了知行关系,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文化建设计划;《实业计划(物质建设)》是一个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建设计划,包含了孙中山开发生产力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民权初步(社会建设)》是关于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著作。后来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没能彻底消除,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未能实施。但“他把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作为自己40年革命生涯的深刻总结,留给了后来的革命者。”[1]江泽民评价道:“孙中山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他明确提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擘画了建设现代工业、交通和农业的蓝图,显示了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卓越见解和宏伟气魄。他认为,要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应该实行‘开放主义’,‘要学外国的长处’,同时强调‘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2]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以心理建设开篇。这不是偶然的,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了国民心理建设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很早之前孙中山就认识到仅“用输入物质文明的方法不能改良中国”。[3]孙中山认为如果思想认识问题不解决,发展生产力和建设政治文明就都没有民众的心理基础。他在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时说:“满清之颠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国之建设者,此心败之也。”[4]他在《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的“自序”中还说:“ 故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庶几吾之建国方略,或不致再被国人视为理想空谈也。夫如是,乃能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以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则其成功,比较革命之破坏事业为尤速、尤易也。”[5]简而言之,孙中山吸取早期传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经验和教训,认为人民在认识到革命是可行的以后,才取得了推翻帝制的成功。如果能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思想观念的束缚,通过心理建设“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成功。

  从近代世界各国革命取得成功的经验看,思想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福泽谕吉提出的“脱亚入欧”论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为日本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而近代中国从康有为到孙中山,几代思想家和革命家都努力向国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一种思想文化像欧洲、日本那样达到普及的程度,更别说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了。辛亥革命未彻底胜利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思想理论准备不足和向民众普及革命思想不够,未能唤起民众。

  孙中山所谓的心理建设也就是思想文化建设。孙中山在《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中分别从饮食、用钱、作文、建房、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论十个方面为例论证了行易知难。他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知易行难的传统观念,树立了“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新观念,从而帮助人民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孙中山认为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是“行——知——行”的过程,是“行”在前“知”在后的过程。为了唤起民众投身革命,他将自然科学与社会革命进行类比提出“能知必能行”的观点,通过科学发展的不同时期人类的社会实践说明“不知亦能行”。他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就在于不能正确认识知行关系,受到知易行难思想的束缚,即使知也不实行。理清知行关系后,孙中山还追述自己的革命历程以说明有志竟成。纵观孙中山心理建设思想,有以下两个观点可供借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