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史(连载10)(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 贺觉非 查看:
辛亥革命前,武汉已有民族资本创办的工厂41家,对其中三十多家进行统计,工人有8000人左右,资本额为10465980元。1897年由商人宋炜臣创办的燮昌火柴厂,拥有排梗机38部,工人1400名,月产双狮牌火柴150箱[29]。开办当年,即获利银十八万两,“蜚声汉阜”,影响很大,推动了更多商人、官僚、地主将手中货币财富投向新式企业。
同时,一度陷入衰落乃至废弃境地的手工业,又在国内商品市场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刺激下,呈现出活跃的生机。根据年对全国制线、造纸、皂烛等25个行业的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统计,湖北此时已拥有手工工场879家,工人87676人,远远超过使用机器的新式企业数及其工人数。[30]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手工工场中,扩大生产规模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趋势业已出现。例如,汉阳周恒顺机器厂在创立时只不过是一个小规模的炉冶坊,周仲萱(1881-1967)接手后,不断采用现代翻砂技术和设置现代工作机,到1905年,该厂已扩充两次,拥有一个20匹马力的蒸汽原动机和一批好的工作机。[31]工场手工业朝近代工业发展,补充了武汉地区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而手工工场主,则已由独立小生产者通过采用现代生产技术,扩大雇佣剥削,跻身民族资产阶级的行列,扩大了这个阶级的社会基础。
但是,对于武汉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决不能作过高估计。从兴业历史看,民族资本企业比外资在汉企业和官办企业都要短得多。早在1874年,使用蒸汽机的俄商砖茶厂已在汉口建立;九十年代初期,张之洞已在武汉建立一系列大型官办企业,这对于直到1896年才开始兴建两个小厂的民族资本,都是“捷足先登”。就规模
而言,民族资本企业更远远不能与外资企业和官办企业相匹敌。辛亥革命前夕,全武汉民族资本开办的现代化企业,工人总数不过一万,而外资兴建的英美烟厂仅女工即有5000名之多,俄国开办的砖茶厂,工人数量亦达数千。张之洞在湖北办的几个工厂,都动辄数千工人,也非民族资本企业所能比拟。民族资本企业还有资金短缺的弱点,甚至财力雄厚的买办刘歆生开办的阳新炭山湾煤矿,也因举借法债而被吞并。此外,武汉民族资本近代企业家中,完全采用现代化机器生产的只有20家,不到总户数的一半。就连开办较早、规模较大的燮昌火柴厂,到辛亥革命前机械化程度仍然很低,大部分依靠手工生产。而此时帝国主义在汉口开办的工厂,设备先进,如英美烟厂备有最新机器,帝俄开办的砖茶厂,四个厂有砖茶压制机15架,茶饼压制机7架,并设有发电机。这些情况,说明了民族资本近代工业,是在外资企业和官办企业这样两个庞然大物的夹缝中,艰难曲折地生长着的。
参考资料:
[1]《列宁全集》第3卷,第47-48页。
[2]《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87年,Commercail Reports汉口,第19页。
[3]《申报》1887年4月19日。
[4]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422页。
[5]《清国事情》(上),1907年,第881-882页。
[6]武汉市工商联文史资料关于杂粮商业的历史资料,件藏武汉市工商联。
[7]刘光贲:《烟霞草堂文钞》卷5,第10页。
[8]《张文襄公全集》奏议二九,卷29,第7页。
[9]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历史资料》第2卷,第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