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的历史观》笔谈(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9 00:00 来源:东南学术 作者:李文海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汪征鲁教授的《论江泽民的历史观》发表于《东南学术》2001年第4期。 ,《论江泽民的历史观》笔谈,

  卓新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论江泽民的历史观》一文,视角新颖、立论严谨、史料丰富、阐述充分,是近年来历史学研究中,尤其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中难能可贵的优秀论文。该文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并基于历史的厚重,来深入论述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前所未有的重要发展。文中提出了江泽民以唯物史观为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用这样一种“体用”架构的理论模式,并运用历史学的范式、视域、观点和方法来对之加以分析、论证,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前进的动态轨迹,再现了这一唯物史观通过江泽民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创新而获得的勃勃生机。读完此文颇有耳目一新之感,不仅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而对江泽民的历史观亦能有一种系统、全面的体会和把握。

  “体用”架构在中国社会历史观研究中是一种比较常见、且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理论模式。这一表述生动形象,并能揭示中国历史观中出现的一些规律性、本质性发展演进。文章运用这一文化历史范式来探究、诠释江泽民的历史观,清楚展示江泽民唯物史观的“体用”架构,可谓别具一格,颇有新意。根据这一阐释,我们可以从历史观入手,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知,从而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巨大生命力及其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在这种“体用”架构中,文章首先指出了江泽民同志在坚持“体”上的原则性,说明若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坚持,则失去了其发展的基础和基点,因此,“体”应坚如磐石、决不动摇。又进而强调了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对唯物史观某些本体内容的发展、创新。这种创新发展即“体”之“用”,“体”若不被“用”于社会实践及其历史进程之中,则会被悬置,其结果乃“体”之“空”化、“虚”化和“僵”化。“体”既无“用”,其己不保,这种历史教训乃触目惊心。在透彻说明了“体”、“用”之关系后,文章还系统阐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并从一种更大的文化氛围中来探讨江泽民这一理论学说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知识背景,对之进行历史哲学和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审视与解读,从而使人们不仅能够真正领会江泽民唯物史观“体用”架构的层次和体系,而且还能体悟其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和追本溯源的历史凝重。

  在当前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研究中,这篇论文独辟蹊径,从历史的视野、学术的眼光来对江泽民的历史观加以梳理、归纳和概括,进行富有创意且极为成功的史学探讨。全文以史实为基础,将史鉴与史论相结合,充分发挥历史学的优势,同时亦融入哲学洞观的睿智和实事求事的真诚来进行现实社会政治理论探索,以弄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历史发展的线索,找出其跌宕起伏却活力永存的内在规律,展现“三个代表”思想所标示的这一历史延续和最新进展,对江泽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理论思考和精神创建加以历史概括和学术定位,指明江泽民的历史观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的生长点,体现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的开阔胸襟和升华境界。

  陈其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江泽民的历史观》是理论界首次系统地论述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如何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的科学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前沿性和前瞻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多年来,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引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破浪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哲学思想内涵和智慧精华是什么?对中国人民在新世纪的征途中有何意义?这是思想学术界和大众普遍关心的、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理论课题。本文作者极其敏锐地抓住这一前沿性的亟需回答的课题,以开阔的视野、深入的分析、周密的论证,最后确有根据地得出本文的核心结论:江泽民历史观“体”、“用”架构的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的生长点,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处于低潮时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机制的生动体现”;“它产生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又指导了这一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反复地接受检验,不断完善,得到发展。”我认为,本文取得的成果对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史学理论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论述的问题,对于哲学、史学和党的理论工作者均有启发的意义。

  论文很好地体现了新时期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事”和注重总结新鲜经验的时代风貌,作者做到了:严肃批判危害党和人民事业的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强调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正视过去左倾路线所造成的严重曲折,着眼于当前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和民族振兴的理论指导;正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抵潮的现实教训,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在此基础上,作者预言江泽民的理论将继续发展,并充满信心地预示中华民族将实现全面振兴,马克思主义思想将保持其蓬勃生机和美妙青春,这种理论分析具有前瞻性意义。

  二、突出的创新精神。论文所研究的是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课题,作者取得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理论创新成果。诸如:(1)宏观地概括人类思想史上可区分为开放型思想体系和封闭式体系两大类。前者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有连绵不绝的千万、亿万信众”;第二,“不断付诸社会实践”;第三,“有一代又一代学人、思想家薪火相承,宣传诠释”。儒家思想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如此,故它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能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此项实为发前人之所未发,是很有价值的新概括。(2)论述江泽民的历史观克服了以往“线性思维”的局限,“表现为一种系统的思想”;是对经典作家(尤其是恩格斯晚年论述)的继承,又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创造。(3)论述江泽民“既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又肯定、尊重、维护作为单个的人及其尊严、价值和权利”。指出这是对以往“每每抽象地肯定人民群众,具体地漠视组成人民群众的每一个个人”的思想模式的超越。这些都表现出作者可贵的理论创新精神。

  三、具有理论体系性和思想深度。这同样是论文的重要特色。不仅全文以四个部分构建了自己的体系,且如,关于江泽民唯物史观“体”、“用”架构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作者相当系统地论述了:(1)尽管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仍是真理,因其“具有高度适应性或统摄性”;(2)马列理论是开放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已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个阶段的发展、丰富;(3)江泽民的唯物史观又是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曲折的深刻反思,因而具有“富有求是精神”与“警策和凝重”的特色,体现马列主义理论体系处于自我完善阶段;(4)其知识背景是自然科学知识之大爆炸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空前的渗透、融合。对于“江泽民历史观、历史思想的社会实践”问题,论文则从高度重视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推进中华民族新一轮伟大复兴,关注并引导中国史学的发展,以史为鉴等5个方面做了系统的论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