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媒与美国的对华政策(3)

辛亥革命网 2011-05-21 00:00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 作者:熊志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这一段时间,关心和研究中美关系的人都会谈到美国国内关于对华政策的辩论,特别是美国各种媒介经常刊登批评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和歪曲中国

  最近,东南亚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外国报纸预言中国的经济也将崩溃。就在这时,《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对中国的经济状况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它指出中国的基本经济结构不同于那些国家,人民币不会大幅度贬值,中国不会缺钱还外债。中国通过企业所有制改造、下岗和就业培训等方法会使经济走上正轨。

  针对台湾在美国用金钱开道的作法,《纽约时报》也曾发表关于“台湾因素”的社论,比较公正地揭露台湾在政治捐款上的种种小动作。

  而像《外交》这样的学术刊物,更是注重把不同的观点都摆出来。如它在1997年3—4月号上刊登了两篇观点针锋相对的文章,一篇是孟儒(《与中国的未来冲突》的作者)写的,另一篇是陆伯彬(哈佛大学教授)写的。前者强调中国的威胁,认为中国“将会同美国发生冲突”;后者认为根本不存在中国威胁的问题。又譬如在香港回归前夕,美国的媒介普遍怀疑中国政府的承诺,认为香港将出现动荡。而弗兰克·金(《远东经济评论》杂志的高级编辑)的一篇文章则对那里的局势和中国的政策作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一方面对法律应用和新闻自由等问题表示担心;另一方面象《外交》双月刊(5—6月号)也明确指出:“香港的变化将是比较小的,不是大范围的。”“总的看,中国会努力信守承诺。”至于像奥克森伯格、鲍大可、李侃如和傅高义等著名中国问题学者更是或撰文或在电视台上驳斥关于中国的种种不实之词,比较客观地分析中国情况,对克林顿的对华政策或者基本支持,或者认为远不够积极。

  

  由于媒介报道的倾向性和对决策的影响有限,故不能轻率地就根据那些内容作出判断:美国实行“遏制”中国的政策。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媒介对舆论的影响,应该争取它以客观的态度来报道中国及中美关系,包括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和看法。但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改变美国新闻媒介的传统之时,是否有别的途径可以为美国大众提供更多更客观的信息?1997年7月,美国的北加州世界事务委员会组织了一次题为“中国,下一个超级大国?”的报告会,力图客观地介绍中国,为期两天。报告人为持各种见解的人士,如哈丁、田长霖、佩洛西议员和孟儒等。数百名参加者包括学生、教师和工商界人士等。会前和会后,组织者就同样的问题对听众作了问卷调查。其结果值得我们深思。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会前、会后,听众的看法有了显著的不同,而且会后的看法基本上趋于客观、有利于中美关系发展。特别是第6个问题,听众普遍认为新闻媒介对中国的报道非常不够。尽管现实说明媒介对政策决定的影响有限,但媒介通过影响舆论,进而影响政府的作用还是不可否认的。为了减少媒介对公众的消极影响,有必要为美国大众提供更多客观的信息。如何开展这项活动应成为我们对美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