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军事化略议(3)

辛亥革命网 2011-05-21 00:00 来源:《云南社会科学》 作者:熊志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国社会自晚清以降,社会军事化与近代社会转型如影随形。以近代社会政治史的视角研判,社会转型期的军事权威主义在后发展国家具有普遍

  孙中山致力于打倒封建军阀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几经挫折之后认识到,只有革命党的奋斗而没有革命军的奋斗,革命不可能成功。1924年1月正式实现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为进行广泛的社会政治动员和建立一支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仿照苏联红军建军原则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和在军队中普遍实行的党代表制度,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和改变军队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黄埔军校和黄埔军官团的政治灵魂是资产阶级的三民主义,在这里集聚了一大批投身国民革命的有志青年,这些具有政治觉悟的革命军人同其他旧式军人有着显著的区别。加上下层民众的有限参与,使大革命时期的军事变革产生了非同凡响的社会政治影响。在苏联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国民革命军迅速发展壮大,并与工农革命运动相互配合,形成了工农兵联合奋进的国民革命高潮。

  但是,国民革命军并不真正属于国民,而是国民党新军阀控制下的“党军”,因此,当工农运动向纵深发展,触及国民党新军阀的根本利益之际,这个依靠军事权威的“党军”集团必须站到国民的对立面。在大革命的洪流冲击下,社会结构和社会角色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国民党新军阀害怕武力与民众的结合导致其统治根基的丧失,便对武装工农采取了种种限制。国民党军人集团对工农运动的态度变化,说明其对社会整合的有限性,国民革命军背叛革命的结果,是以党化的军事专制替代了北洋军阀的军事专制,其实质并没有改变。

  背叛孙中山新民主主义的国民党军阀政权缺乏建立有效政治制度的社会基础,它既不会为城市中的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所拥护,也不可能获得农民阶级的支持。作为一个依靠营房支撑的城市军政权,国民党军人集团狭隘的利益准则使它丧失民心而陷于孤立地位。尽管蒋介石极力通过军事强制建立起一个军事化的社会,但他始终未能使军事化的社会整合获得成功,国民党的社会军事化运动只会使缺乏群众基础的军人政权作茧自缚,最终陷于军事化社会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挫折说明:后发展国家从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初级阶段,军事强制和社会军事化也许是难以避免的,因此,解决军事化社会问题的关键不仅需要文治精神的回归,而且需要走出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误区。只有把握转型期军事时代的客观规律,才能有效地实现军事权威的社会控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顾准.顾准文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

  [4]每周评论(第1号)[N].1918-12-22.

  [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军事文选[M].

  [6]杨幸之.论中国现代化[J].申报月刊(二卷七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