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史(连载18)(3)

辛亥革命网 2011-05-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 贺觉非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列宁在论述革命总爆发的形势时曾经指出:“在多数情况下,对于革命来说,仅仅是下层社会不愿意象原来那样生活下去是不够的。对于革命,

  1911年6月,立宪党人组成宪友会。宪友会的主要成员,先后担任过谘议局联合会主席的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和湖南谘议局议长谭延闿,在最后的建言被清廷拒斥之后,发布“宣告全国书”,指出立宪的“希望绝矣”,“救亡之策穷矣”[23],表示要另寻出路。汤化龙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他接受过革命党人詹大悲的门生帖子,积极参加过保路运动,已隐然成为革命党的同盟者。

  湖北革命党人虽不赞成立宪派的主张,但到辛亥年间,双方在鼓动民众、抗议清廷虐政方面往往采取一致行动,如由文学社主办的《大江报》,其正副主笔詹大悲和何海鸣便与立宪派的活动多有呼应,詹大悲对组织商团,成立街巷救火会,出力不少;何海鸣还担任商业夜校的国文教员,并参加过武汉立宪运动大会的请愿活动。

  清廷的立宪许诺由皇室内阁的成立而彻底揭穿。立宪派跪求哀请立宪不成,开始徘徊于反清和拥清之间,最后确立了“推倒政府”的目标,从而在实际上与革命党有限度地携起手来。立宪派政治态度的转变,说明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士绅已从清廷一边叛离出去,清朝的统治基础更形狭窄,陷入空前的孤立之中。

  概言之,在二十世纪初叶,在清王朝内部,已出现“不满现状和丧失前途的气氛”(周锡瑞语),“文职的、军事的上流阶层逐渐产生这种信念时,他们准备,一旦革命来临,就唾弃满清王朝,支持革命事业。这种支持,对于革命事业的成功来说,是绝对不可少的”。而此种情势,“是一七八九年在法国、一九一七年在俄国、一九一一年在中国的特征”[24]。

  参考资料:

  [1]列宁:《革命无产阶级的五一示威游行》,《列宁全集》第19卷,第213页。

  [2]《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14页。

  [3]《暴动与外国干涉》,《新民丛报》第4年第10号。

  [4]《读十四日上谕书后》,《时报》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十六日。

  [5]《宪政初纲编改外省官制办法及各疆臣之意见》,见《立宪纪闻》。

  [6]陈夔龙:《遵设议局筹办处及办理情形》,《庸庵尚书奏议》卷十。

  [7]《庸庵尚书奏议》卷十一,转见《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集》,第357页-358页。

  [8]见《时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三日,十月初九日,十月十六日,十月二十七日。

  [9]《湖北通志》卷三五,《经政志》十一,新政一,第1429页。

  [10]《汤化龙行状》,《蕲水汤先生遗念录》。

  [11]《汤化龙行状》,《蕲水汤先生遗念录》。

  [12]《大清光绪新法令》第2册,第4-14页。

  [13]《大清光绪新法令》第2册,第4-14页。

  [14]奕劻等《遵旨议覆考案宪政大臣于式奏陈谘议局章程权限折》。

  [15]奕劻等《遵旨议覆考案宪政大臣于式奏陈谘议局章程权限折》。

  [16]《大清光绪新法令》第2册,第4-14页。

  [17]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页。

  [18]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页。

  [19]《民立报》1910年11月14日。

  [20]刘廷琛:《为宪政败象渐彰以救危机折》,见《皇朝续文献通考》,宪政八。

  [21]《汤化龙行状》,《蕲水汤先生遗念录》。

  [22]《直省谘议局联合会第二届报告书》,第8-9页。

  [23]《谘议局联合会宣告全国书》,《国风报》第2年第14号。

  [24](美)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4页。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辛亥武昌首义史(连载17)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