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与辛亥革命(2)

辛亥革命网 2011-07-01 00:00 来源:文学报 作者:葛剑雄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上海在辛亥革命中起的作用,不是个人的作用,也不是仅仅人的因素,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从这一点上讲,不管第一枪在哪里打,不管以后

  3

  讲到辛亥革命我举个例子:赵凤昌,常州人,他起家就是因为做了张之洞的幕府,然后提升到总文案,也就是秘书长。他权倾一时,张之洞管湖南、湖北,但一切都依靠他。正因为这样,他的政敌攻击张之洞,扳不倒张之洞就攻击他,结果在1893年他被革职,永不录用,不录用他干脆搬到上海来,在南阳路建了私人住宅惜阴堂。赵凤昌很有能耐,但是如果不是在上海,不是因为他的背景是张之洞,而且在上海他联络了周边的这些政治势力,那么赵凤昌跟辛亥革命是不可能产生这么大的关系的。但事实上,黄炎培曾说过:“四十年间,东南之局,有大事,必与老人有关。”他在中国东南起了大作用,只要发生大事必然跟他有关,包括辛亥革命。所以把他称为“民国产婆”,催生了民国这个婴儿。

  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消息传到上海,赵凤昌马上和张謇等浙江立宪派商议,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到后来一看立宪不行了,所以到了时间张謇发起,邀请独立各省立决,一些革命党人召开临时政府筹备会,成立全国会议团,采用共和国体制。武昌已经成为都督府了,你怎么跟它争呢?这就是前面讲的,因为上海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无论是交通还是影响,更主要是因为上海的租界。所以他们就想个办法,把武昌作为中华民国的新政府,但上海作为临时外交政府的所在地。政府在武昌,议会在上海。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以前实际上已经邀请各省派代表到上海来,组织临时政府,公认上海推定的伍廷芳、温宗尧为临时外交代表。到了12月1日,黄兴一方面战事不利,另一方面他跟武昌的革命党人闹翻了出走。宋教仁、章太炎都到了上海惜阴堂,赵凤昌家里。到了4日,已经定下来把南京作为临时政府的所在地。上海起义,南京就光复了。黄兴被推举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帅。同时制定了国旗为五色旗,这也是在赵凤昌家里商定的。其实早在10月底的时候,赵凤昌曾经通过洪述祖,也就是他的妻舅,给当时名义上掌权的隆裕太后发过一个诏书,希望还是搞君主立宪,但是清朝宫廷里面通不过。到了12月9日,因为清朝重新任用袁世凯,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赵凤昌准备派代表跟南方的革命军谈判。因为革命第一枪是在武昌打响的,原来准备派唐绍仪到汉口去谈判,赵凤昌他们通过外国人的影响,12月17日,上海南北和谈的中心就到了上海。高潮是在12月25日,孙中山到了上海,第二天就到惜阴堂跟赵凤昌见面。赵凤昌给孙中山安排的驻地在当时的法租界,今天的淮海路,现在已经修复了这个建筑。孙中山在上海会见各方面的人士,赵凤昌是坐在边上的。

  孙中山12月25日到上海,次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这个选举的结果实际是在上海这些人的控制下,在南京投票,然后孙中山过去。当时的形势,南方尽管成立了临时政府,但是北方大多数还在清朝的统治下。法律上清朝皇帝还没退位,皇帝正式退位是1912年2月,这个过程中,赵凤昌他们已经看到,需要成立政党了,他就跟章太炎等成立“中国民国联合会”,稍后改成统一党。1月中旬,双方在惜阴堂里面签订清朝皇帝退位,拥立袁世凯为大总统,并拟定皇帝退位的诏书。这诏书是在惜阴堂拟好,再到北京,最后以隆裕太后的名义发表,实际上这一切的导演还是赵凤昌。南北和谈圆满结束。从这个过程看,是不是赵凤昌特别有能耐呢?如果赵凤昌待在常州或者北京,这一切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上海的特殊地位,另外这不是赵凤昌一个人的智慧,而是这么一批比较务实、讲究实效的人最后化解了难题,保证了民国顺利建设。

  4

  上海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移民。1852年开埠,整个上海县50多万人,1900年达到一百万,辛亥革命的时候一百多万,1915年至1929年达到三百万,然后接近四百万。解放初号称六百万,还有几十万的流动人口。这么快的人口增长速度在世界大城市中是少有的,绝对不是靠本地人繁衍,而主要靠移民。

  我们比较一下,公共租界到上世纪30年代,外地人口占大多数,本地人是少数。就是在华界,南市、闸北也是外来移民为主,本地的少,所以整个上海70%、80%的人都是各种各样的移民。上海的特点是,各个地方的人都来,且把那个地方的文化带过来。不要忘记上海还有很多外国人,上海开埠时只有26个外国人。但到1942年太平洋战争以后,上海有15万外国侨民。这么多的侨民,包括犹太人、白俄罗斯的,包括亚洲的,其他国家的,这样加上全国各地的外来人口,上海的文化真是中西合璧。比如我们现在所谓的上海话,它不是城里人的上海话,也不是浦东人的上海话,它是一个新产生的,吸收了大量新词汇的方言。上海的文化有这个特点,最主要是因为这些移民都是各方面的精英人物。移民迁移的过程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留下的都是佼佼者。

  总而言之一句话概括起来,上海在辛亥革命中起的作用,不是个人的作用,也不是仅仅人的因素,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从这一点上讲,不管第一枪在哪里打,不管以后首都到哪里,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上海,还是当时在上海的这一批人,中外的各种势力。我们研究历史,现在有些不好的风气,就是首先定论,然后讲性质,这是半殖民地还是殖民地,是资产阶级还是小资。我想首先搞清事实,把事实弄清楚,你怎么评论、研究都可以。比如说对租界我们要怎么评论?你首先讲事实,在事实的基础上再评论,而不要先有论点。因为现在历史大家不了解,有一种是极力贬低,上海是帝国主义,是个大染缸,南京路就是一个相逢毒物的地方,人进来就要被腐蚀的。现在又有了一个新观点,上海灯红酒绿,就是谍战的场所,到处是帮会是大款,也有人误解上海到处都是咖啡馆没有茶馆,我觉得这都不是真正的上海。我想辛亥革命只是在中国发生过的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必须要凭借一个舞台,就像我老师讲的“历史不过是延续,地理才是舞台”。我想今天我主要就历史、地方做一个介绍,没有什么理论,请大家包涵。

  (此为葛剑雄教授近日在上海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的演讲,有删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