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玠:政治学眼光检视辛亥革命意义(2)

辛亥革命网 2011-06-30 00:00 来源:中评社 作者:熊玠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纽约大学终身教授熊玠在《中国评论》月刊6月号发表专文《由政治学眼光注释辛亥革命的启示及对后世的意义》。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历

  如果历史不可切断而有其自己延绵发展之逻辑的话,那么辛亥革命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为中国之未来铺下了必然的途径。

以下,我们要探讨两件事项。(1)清廷迟迟未能改革,究竟为何道理?我们更可以由此体察清庭遗风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包括为何某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精英以后要否定传统中国文化。(2)“民族主义”于清末因中国饱受帝国主义欺凌而抬头腾飞后,其长远意义及所起之作用为何?

  辛亥革命前的满清政治情况

  (一)中国在清朝的政治结构情况。由于满清是以一个少数民族征服了汉族的多数民族而成立,在1644年建立了清朝以后,长时期担心汉人造反,故而采取了某些特殊措施。譬如全国遍布八旗军,驻扎险要重镇;形同一个“卫戍政体”(garrison state)。政府设立督抚制度,虽曰满汉共治,实则用满人任总督以监控汉人之巡抚与州县以及整个官僚体系(包括军勇)。地方如有战乱,朝廷则派钦差大臣(代表清帝)督导地方督抚应急,以确保地方官员绝对效忠于皇上。官宦之途并设回避制,即任何人不得回归自己省籍担任父母官(譬如江西人不可回江西作县令),以防私相授受。为了广为防范汉人谋反,清庭鼓励读书人攒营章句小楷、讲究八股文章;并以琴棋书画打发其多余时间等等。清庭对汉族读书人不放心,可从清初文字狱累累中看出。

  (二)人文现状。满清一朝于1644年建立之初,中国人口仅及半亿(1650年代);至1840年人口已增加八倍,达四亿之多。汉人虽然可赖科举仕途升迁,但满人的王爷贝勒,实为永远的世袭统治阶级;其人数之多,远超过前此任何朝代的王室。无形背逆了历来开科取士促成社会升迁的精神。

  (三)满人入关之初,王族严然形同僧侣,纪律严明。殆至乾隆时期,已赃贿大狱累出无穷。和珅二十年宰相所聚敛财产八万万两,超过了国库岁入十年的总额。贪赃腐败之风并没有因为和珅被嘉庆皇帝处死而中断。

  (四)清廷在十九世纪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其延续自己之欲望远超过革新中国之需要。何况在洪杨之乱后,更有理由拒绝革新以求自存。  

  洪杨之乱对清廷所起的震撼与后果

  洪杨之乱(1850-1864),可说是奠定了满清覆灭的基础和预期辛亥革命的成功。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1)八旗绿营相继废驰,已无法对付洪杨之乱。钦差大臣制度也已失去其作用。看来半壁江山已告失落。清廷不得不起用诸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臣,率领自己家乡之子弟兵(湘军、淮军等)应战,终将叛乱平覆。自此,汉人之权势大增,督抚地方军抬头。亦造成军队私有制之殷始。洪杨之乱以前,清廷所设总督八人中,满人占2/3;汉人仅占1/3。巡抚18人中,汉人占2/3。但在洪杨之乱后,汉人占总督之2/3;占巡抚之90%。中央政府原先满汉2比1之比率也已推翻。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开始拜相。

  (2)更重要的是,清廷深知汉人精英之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甘愿辅助清庭的满人,消灭了也是汉人领导的太平天国之乱的道理,乃在洪秀全反对儒家、并以耶稣基督兄弟自居,因而侍奉“天父天兄”。相反地,清庭虽是满人,却尊孔倡儒。所以,曾、李、左诸人为了要消除反儒的太平军,甘愿为满人的清庭效力。(近来,有人以曾、李、左等汉人不帮助同是汉人的太平运动而反为甘愿作满清之鹰犬而加以垢病。均是未能瞭解其中之微妙道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