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立宪相辅相成

辛亥革命网 2011-06-17 00:00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侯宜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民族危机严重,立宪运动与革命运动同时兴起。革命派主张以暴力手段推翻清廷,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民主立
 

  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民族危机严重,立宪运动与革命运动同时兴起。革命派主张以暴力手段推翻清廷,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民主立宪;立宪派主张保留皇帝,进行和平的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二者的分歧在于将来采取什么形式组织政体和以什么手段达到目的,也就是救国道路和方法不同。以后两派曾为此进行过激烈的论战。

  立宪派的代表梁启超始终声明:革命与立宪相辅相成,激烈与温和殊途同归,手段不同,各有其用,两派应节制感情,求大同,存小异,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清政府,像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那样开展和平竞争,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正当的理论商榷,主动提出停止论战。可是,革命派以“排满”为职志,宣称决不能拥戴满族君主实行立宪,且视立宪派为“卖国之党”、“负友之党”,没有同意。

  既然无法调和,必然引起竞争。为了争夺民主运动的领导权,压倒对方,双方都想方设法开展运动,扩大影响,取得群众的支持拥护。表面看来这种竞争只是为了己方,实际上也是促使对方努力进取,在无形之中形成了梁启超所说的革命与立宪相辅相成的互动局面。

一位起义军的军官正在做战前的动员。这是《伦敦新闻画报》的记者在现场画的一张速写。沈弘供图

  清政府加快了立宪步伐

  这种互动局面从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之时起就表现出来了。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之后,立宪派掀起了立宪运动的高潮,并在中央和地方大员中多方进行策动,终于促成朝廷在1905年7月宣布派遣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主张实行暗杀的革命党人吴樾“深恐立宪告成,益不利于汉族”,乃变更了原先准备暗杀铁良的计划,“专向清五大臣下手”(冯自由:《革命逸史》第3集,第193页,中华书局,1981)。9月24日上午,出洋考察政治大臣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由北京正阳门车站启程,吴樾化装后携带炸弹上了火车,在机车与列车挂接时车身震动,其携带的炸弹受撞,自动爆炸,载泽受了一点轻伤,绍英受伤稍重,吴樾却当场牺牲了。

  由于吴樾当场牺牲,此案当时没有侦破,但立宪派和清政府都肯定是革命党人所为。《时报》谴责说:“五大臣此次出洋考察政治,以为立宪预备,其关系于中国前途最重且大,凡稍具爱国心者宜如何郑重其事而祝其行。乃今甫就道,而忽逢此绝大之惊险,虽五臣均幸无恙,然此等暴徒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其罪真不容诛哉!”(《时报》1905年9月25日)《大公报》在惊呼“此真出乎人情之外而莫能索解”的同时,又指出政府不应畏难而退,而应“奋勇前进”,“急行其志,无俟踌躇。”(《论出洋五大臣临行遇险事》,《大公报》1905年9月26日)《申报》更认为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今日爆烈弹之一掷,实不啻以反对党之宗旨,大声疾呼于政府,俾知立宪之大有利于皇室,而不可不竭力以达成之。”(《申报》1905年9月28日)立宪派的著名人物张謇益发感到“立宪尤不可缓”,立电端方,请“奏布明诏,以消异志”(《张謇日记》,乙巳年八月二十六日,江苏人民出版社,1962)。

  清政府也确实感到立宪的必要与紧迫,端方致电上海报界说:“炸药爆发,奸徒反对宪政,意甚险恶,然益征立宪之不可缓也。”(《时报》1905年9月29日)一些督抚、将军和出使大臣致电政府说:“此事必是革命党中人所为,盖恐政府力行新政,实行变法立宪,则彼革命伎俩渐渐暗消,所以行此狂悖之举,以为阻止之计。当此更宜考求各国政治,实行变法立宪,不可为之阻止。”(《时报》1905年10月9日)吴樾的炸弹非但没有阻止五大臣出洋,恰恰相反,倒是促使当权者下定了考察政治的决心。1906年考察政治大臣归国,奏请实行立宪。9月1日,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若清廷立宪成功,就没有理由颠覆它了

  革命派认为,立宪成功之后,“政府之势力强,而国民之势力弱;政府之进步易,而国民之进步难”,虽欲颠覆政府,其道无由,“故以言革命,不可不持急进主义。”(精卫:《杂驳〈新民丛报〉》,《民报》第10-12期)要革命就快革命,“否则待虏廷万事改革,势力巩固,处处假宪政以干涉人之行动,借法律以限制人之自由,则虏着着占优势,我在在立危地矣。鼠首保命之不遑,尚云大举哉!”(铁郎:《论各省宜速响应湘赣革命》,《汉帜》第1期)

  基于这种认识,同盟会员刘道一等策动洪江会首领龚春台,于1906年12月4日在湘赣边界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众至三万余人,转战两旬而败。1907年,同盟会又加紧准备,于5月发动了广东潮州黄岗起义,6月发动了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发动了广西钦廉防城起义,12月发动了广西镇南关起义。此外,还有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7月发动的安庆起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