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会党与民族主义(2)
辛亥革命网 2011-06-14 00:00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周育民 查看:
在认定满汉矛盾是清代基本的民族矛盾的前提下,欧榘甲对洪门内部的西鲁传说提出了质疑:
吾考此事,官书所不载,有无在所不论,惟求之情理,似有难通。盖满洲灭中国,害我汉人,我汉人方恨之入骨,冀有能攻之者,果西番强大,应助之以灭满洲,即不能助,亦安肯为仇人效力?既甘为仇人效力,则被欺被杀,亦其本人所应受,与我汉族何干?何必为一人报仇?吾意此事必因讹传讹,或别有所托。不然,舍其害我中国全部汉人之大仇不报,因顾为满洲效力被欺之一人,报其小仇,于义既不合,于情更难信。此上等人物,所以不能无疑也。惟陈近南先生真是深沉坚忍之从豪杰,能撒一种而布生全国,然其名字,亦恐明季遗老假托,未必真姓名也。[2](P296-297)
我们首先从欧榘甲对于西鲁传说的质疑,来看民族主义的话语权势。天地会会簿中,西鲁传说文本大同小异(注:现存“西鲁故事”各种版本分别见罗尔纲《天地会文献录》,中正书局1943年版;清史资料丛刊《天地会》(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庚裕良、陈仁华等编《广西会党资料汇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第178-185页,岳麓书社1986年重印本。),大意是:康熙年间,有西鲁番犯界,扰乱中原。清兵出战,屡战屡败。皇帝便出榜文,不论军民人等并僧道,有能平番者,即赏金封侯。福建少林寺僧128人揭下皇榜,不用朝廷一兵一卒,只求由郑君达解粮。3个月后,众僧得胜回朝。康熙皇帝大喜,便要赏金封侯,但众僧推却,只求赐一身袈裟,便重回寺院修行。不久,有奸臣启奏康熙,以少林寺僧既少能平番,如有异心,难免为朝廷之患。昏君便赐死郑君达,派兵火烧少林寺。众僧拼死突围,最后只剩五人逃至云霄,见有香炉一锭,底有“反清复明”四字,便插草为香,对天盟誓。然后投奔长林寺万云龙,拜他为大哥,陈近南、明神宗皇帝之后朱洪竺亦来,遂举旗起义。后起义失败,万云龙战死,五人便依陈近南计,分投各省,发展组织,伺机发动起义,反清复明,是为洪门五祖。天地会于是在各地蔓延开来。
对于西鲁故事,历史学家已经花了相当的功夫从时代背景、地理方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考察,以图发现天地会起源之谜。但对于文本本身的“话语”,却没有进行深入分析。这是一个近代民族主义话语尚未侵入中国秘密结社领域时的一个原始文本,只有考察了这个原始文本所用的话语之后,我们才可以看出话语转换的过程,不然,杜赞奇的论点还只能是一种假设。
西鲁故事展现的是一套复杂的话语结构。从西鲁番(有的文本用“西鲁国”[3](P178,P180))到少林寺僧揭榜出征,话语的中心各种版本互异,大抵分为以西鲁番造反和西鲁国侵犯两种。如较早的姚大羔会簿(嘉庆十六年发现):“康熙年间,有西鲁番作乱”;《反清复明根苗第一》:“康熙时西鲁番造反”。而另一些版本则不然,如《西鲁叙事》:“兹自康熙甲午年,西鲁国王命大将彭龙天领兵打入中国”;《西鲁序》:“康熙甲午年,西鲁国犯界,扰乱中原,百姓彷徨,害及生灵”。一个是“作乱”、“造反”,一个是“打入中国”、“犯界”,话语的潜台词大不相同。作乱、造反的前提是承认清朝皇帝作为君主,平乱是出于君臣之义;而“打入中国”、“犯界”,其界定是两国战争,出征是出于民族大义。两种文本的话语差异,显示了叙事结构的“合理化”过程。承认清朝的君主地位,为君效力平叛,众僧与清廷之关系,即纳入君臣之义的范畴;继则“反清复明”,移忠于明,则与西鲁番作乱处于同等地位。这样的叙事结构,显然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改为西鲁侵犯,使众僧出于民族大义揭榜出征,便抽去了原文本所蕴含的众僧对清王朝的君臣之义,与下文所叙内容便不再有抵牾之处。因此,我认为,西鲁国犯界文本必出于西鲁番作乱文本之后。(注:但我们可以肯定,各种“西鲁国犯界”的文本在19世纪中叶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与后来所谓“民族国家”话语并无关系。在1866年施列格撰写的《天地会研究》就采用了其中的一个文本。见薛澄清译本,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重印本。从西鲁故事本身的演变而言,“西鲁”有一个由“西闯”变为“西虏”、“西鲁”的过程,“西闯”指李自成。参见赫治清《天地会起源研究》第84-8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对于清廷无力抵抗西鲁国的叙述,还包含了对清王朝履行国家抵御外来侵略职能能力的责疑。
“火烧少林寺”一段情节,话语的核心是清王朝忘恩负义,为众僧转向“反清复明”提供道德依据。少林寺僧平叛或御敌有功,却遭清廷追杀,这一情节不仅突显了清廷的暴戾,而且包含了严重的道德指责。在“西鲁国犯界”的文本下,中国古有“沙门不拜王者”之训,僧人不受忠君道德的制约,不存在道德原则的冲突,对于清廷的忘恩负义,众僧起义复仇,可谓“造反有理”。文本的作者并没有像欧榘甲所期望的那样,引入满汉矛盾作为其“造反有理”的依据。施列格的文本为强调这一点,甚至通过少林寺方丈之口说出众僧出战的动机:“打平西乱,一以救民水火,二以保持皇朝,那么我们的声名定将四海传扬,千古不朽,我们的功勋可不小啊!”[4](P53)后长林寺僧万云龙询问五僧起义缘故,五僧答道:“清君无道,将我少林寺恩将仇报,用火烧死,兄弟等今举兵雪恨报仇。”[3](P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