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少数民族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变动初探(3)

辛亥革命网 2011-06-14 00:00 来源: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作者:林家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在辛亥革命前有跟汉族社会经济的相同点,又有许多不同点。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时期,少数民族人民的革命斗

  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外国侵略者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目的是推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变为他们的殖民市场。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开始在中国掀起争夺领土的瓜分狂潮。经济方面,在原来推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基础上,又增加资本输出。封建的中国自然经济被帝国主义经济冲击得七零八落,封建地主阶级也乘机加重对人民的榨取,因而土地加速集中,小农经济破产加剧,失业人员增加,人民日益贫困。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少数民族农民破产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遍现象。据光绪福建《侯官县乡土志》记载,该县畲族农民自帝国主义入侵后破产变为佃农的日益增加,闽侯县飞坑乡的畲民约五十户,全部都是外乡汉族地主的佃户。(《侯官县乡土志》卷五,地形略。)建阳县的畲族农民所耕种的田地也大部分是向地主租入的,而封建地租的剥削又很残酷,畲族农民的贫困是不堪言状的。在湖南、贵州的苗族地区,不仅汉族地主兼并苗族农民的土地,本民族的大地主也出现了。如湘西乾州厅石板桥的龙则灵兄弟,凤凰厅两岔河的波耶米朵,贵州清靖县的彭耀先等,都是拥有二、三千亩田地的苗族大地主。在广西、云南两省的壮族地区,如广西贵县覃塘大地主宋定柯就占地方圆几十里,每年收租谷约百多万斤。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壮族劳动人民,仅占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土地。

  土地是农民的经济命脉。土地的丧失杜绝了农民的生路。以反抗求生存就必然成为少数民族同汉族农民的共同愿望和一致的革命要求。所以,各族农民丧失土地变为赤贫,就成为他们共同斗争的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入侵和自然经济遭受破坏,在客观上也刺激了少数民族地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经济的分解和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的市场。”(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但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自然经济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依靠武力和各种政治、经济特权进行的商品倾销下分解的,因而这个国内市场首先是被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霸占着,它给我国少数民族资本留下的空隙十分有限,这就给我国少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很大的局限性。

  少数民族的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这跟汉族基本相同。但由于种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比汉族慢,企业的规模也比较小,而且大多是地主官僚资本。所以,近代中国少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进程十分坎坷。例如满族,由于掌握清朝统治权,封建官僚较多,资金也稍为充裕些。所以,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在北京和各地有势力的满族官僚地主就纷纷开始投资经营工矿企业。甲午战争以后,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奏请试行新法采矿,满族官僚地主纷纷集股试办。吉林将军、珲春副都统也投资办矿。其他满人也有投资办铁矿、煤矿、金矿的,但都没有收到好效果,就被封建生产关系抑制和帝国主义所摧残了。在蒙古地区,由于内地汉族商业资本随着清政府封锁“蒙地”禁令的松驰和州、县的设置,陆续出边。这些商业资本或与封建势力结合成为高利贷资本,或联合蒙古王公贵族对工矿业投资。他们开辟了一些矿山,兴办了一些半机械化的或完全使用手工劳动的工厂或工场。蒙古族地区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严重压迫得不到发展。有一些虽然靠着残酷剥削廉价劳动力,勉强维持下来,但只限于小规模的采掘业和皮毛及农产品加工几个方面,发展极其缓慢,力量非常微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