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少数民族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变动初探(2)

辛亥革命网 2011-06-14 00:00 来源: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作者:林家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在辛亥革命前有跟汉族社会经济的相同点,又有许多不同点。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时期,少数民族人民的革命斗

  资本主义入侵后。外国商人除了在我国大量推销商品外,还在广大农村加强经济掠夺,这一方面加速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破坏过程,另一方面也促使农民极端贫困化。所以,少数民族自然经济的破坏是伴随资本主义侵略而来,又随着它侵略的程度而发生变化。例如,我国东北满族自然经济的分解就是从一八六一年牛庄正式开辟为通商口岸后逐步开始的。因为,从这个时候起,不仅俄国和日本在积极争夺东北市场,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也接踵而来,极力向东北扩张势力。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在东北迅速扩张,到了二十世纪初年东北地区的洋货充斥城乡市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受到极大破坏。“近复交通四辟,远来物品,充斥市□。吾民无创造之才,何自而筹抵制之法。其大而精者无论已,即粗如布匹,小如纸张,尚不能不仰于外方之输入。在昔无此漏□,虽日涸于内,尚可以弥缝接续,而不即暴露。今则日用之品,南北交驰,大半为外国制造,一若全球生计竞争之点,集此一隅,其涸固可立而待也。”(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十一。)农业品卷入商品流通市场,输出国外。这一方面促使满族地区商业性农业如大豆、柞蚕、烟、麻等经济作物迅速扩大耕地面积,另一方面造成农民作为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对象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掠夺对象同市场发生关系。外国商人“每值夏秋之交,辄以贱价,向农民预先订货,并取民人地契作押”(清·《锡良奏稿》第二册,第1086页。),加紧对满、汉各族农民的掠夺,自然经济不仅遭到严重破坏,满、汉各族农民的贫困破产的情况也不断增加。

  又如,北方的蒙古族,在鸦片战争前是一个以农牧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民族。鸦片战争后,它们的政治、经济命运也同其他民族一样。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蒙古地区,一方面破坏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它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蒙古族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的社会;另一方面,它们残酷地统治蒙古地区,使这个地区逐步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社会。蒙古族地区自然经济的变化也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加紧入侵的情况下开始的。一八六二年,沙俄强迫清政府订立一纸中俄陆路通商章程,一八六九年又加以改订。从此,沙俄就享有深入蒙古地区随便贸易,概不纳税的种种特权。一八八一年,沙俄进一步迫使清政府在蒙古、新疆的国境线上开放三十五处卡伦,准许俄国商人自由出入。这样,跟着俄国商人的足迹,外国商品泛滥于蒙古地区,而蒙古地方的皮毛、牲畜、土产则被俄国商人满载而去。同一时期,英、美等国的商品也通过张家口日益增多地销售到内蒙古中部和西部各地。这样,到十九世纪末,南起张家口、北抵库伦等蒙古物产集散地的市场,就已基本上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所控制。外国商品在市场上逐渐排挤和代替蒙古地区的产品,连蒙古人供奉的铜佛像也由外国进口。据统计,二十世纪初,内蒙古地区日用品计有153种,洋货竟占121种。由于洋货的大量进口,蒙古地区城镇手工业作坊纷纷倒闭,许多手工业工人失业,沦为赤贫,农、牧民日益贫困。

  在南方和通商口岸附近地区的少数民族遭到外国经济侵略最早,自然经济瓦解更为早些。许多地区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瓦解的进程。以壮族为例,在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就由西江经梧州沿郁江、柳江而上,渗入到广西壮族地区。中法战争后,随着龙州、梧州、南宁和云南的蒙自等处先后辟为通商口岸后,帝国主义商品源源而入,广西壮族地区的“穷乡僻壤,未有不用洋货者。”(清·《张中丞奏议》卷三。)广西桂平、靖西等地,以前家织的土纱、土布普遍遭受排斥。尽管广西壮族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过程比较缓慢,而且山区与平地,桂东与桂西变化的程度也不一样,但到了十九世纪末已出现了解体的总趋势。到二十世纪初,交通方便的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已经解体,家庭纺织业已是一蹶不振,奄奄一息了。在云南,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民族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例如白族,在大理等中心地区,生产发展基本上接近汉族地区水平;云龙、鹤庆、祥云的部分地区,还保存着领主经济;碧江、福贡和洱源的少数山区,尚保留有原始公社和奴隶制度残余。尽管如此,这些民族也摆脱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命运。到二十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洋纱、洋布的冲击,白族地区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也抵挡不住了。例如,大理、鹤庆地区有悠久历史的纺织业就受到严重破坏,城乡的纺纱车、织布机越来越多地停止了转动。鹤庆的制烟业比较发达,光绪年间(1875——1908)手工刨烟铺有十五、六家,自英国输入“三炮台”、“哈德门”纸烟以后,刨烟手工业逐渐减少,到民国初年,已一家不剩了。在贵州新城县布依族地区,光绪中叶以后,据记载:“在这个地区,廉价而又适用的孟卖棉纱完全排挤了用本地棉花的手纺纱。……据说此地共有织布机三千架,在过去曾有大量的汉口花、江西花进口。”(《1896—1897布莱克本商会访华报告书》。《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506页。)但是到了这时,织布所用的原料已变成进口英属印度生产的棉纱了。洋纱、洋布、洋油和烟草等商品的大量进口,贸易额的不平衡也就出现。除了为帝国主义提供原料的商品输出量增加外,对外贸易也连年入超。据《海关华洋贸易清册》记载,仅云南蒙自关一八九九年至一九一一年就入超一千二百五十九万海关两;思茅关一八九七年至一九一一年入超二百一十四万海关两;腾冲关一九○二至一九一一年入超八百九十六万海关两。可见,帝国主义通过掠夺性的贸易,吮吸了各族人民大量血汗。中国少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但缺乏资金,也受市场的极大限制。

  畲族、回族和其他接近汉族水平的民族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