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

辛亥革命网 2011-06-13 00:00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 作者:茅家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城市近代化轨迹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社会的异质同存也是近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各种不同的质,在近代化的长期进程中逐步融合,
 

  一

  长江中下游城市走向近代化是吸取外来文化的结果,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先进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在当时,这样清醒的先进人物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仍然是昏睡未醒。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一次刺激了中国人,较多的人认识到“师夷长技”的必要。曾国藩、李鸿章等体验到洋枪洋炮西方技艺的优势,走上了学习西方制器的道路,创办了近代军火工业。这时上距魏源、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已经二十年了。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近代民营企业仍然很少建立。1887年,严信厚在宁波创办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1889年,宁波商人在慈溪创办了火柴厂。1892年,在杭州市中心出现了一家蒸气石印厂,由一台小型发动机发动,雇工约30人。除了以上3家民营近代企业外,在甲午战争以前,长江下游城市(上海除外)没有出现其他民营近代企业。

  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使大多数中国人认识到必须要向西方学习,不仅在制器层次上,而且要深入到制度层次上向西方学习。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出现了“设厂自救”的第一个热潮,出现了康梁的维新变法。从1895年到1900年,在长江下游地区,就镇江、苏州、无锡、南通、杭州、芜湖等城市统计,出现了15家民营近代企业,其中丝厂8家、纱厂5家、面粉厂2家,资本总额有4,746,000元。

  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守旧派,反对学习西方,镇压了康梁的变法维新运动,历史出现了短暂倒退。但是,世界潮流是阻挡不了的。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进一步内外交困,被迫实行“新政”。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建议废科举、设学校、派游学三事;第二、三两折则建议“整顿中法,采用西法”。

  晚清十年“新政”使长江下游城市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就近代工业而论,从1901年到1910年,在长江下游新办了48家近代企业,遍及南通、无锡、镇江,苏州、常熟、崇明、太仓、江宁、如皋,扬州、泰州、芜湖、池州、休宁、怀宁、杭州、宁波、湘州、硖石等城市。从行业看,包括机械、电力、面粉、缫丝、纺织染、化工、肥皂、榨油、自来水、火柴等。此后,在吸取西方先进文化问题上,虽然仍有反复,但是,保守势力已不占主导地位。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极少数先进人物睁开眼睛看世界,到清政府决心实行新政,整整经过了六十个年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