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义和团进入北京(2)

辛亥革命网 2011-06-03 00:00 来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作者:鲜于浩 鲜华章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义和团进入北京,是义和团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探讨义和团怎样进入北京,为什么能够进入北京,有助于对义和团运动作出全面的、正确的评

  二

  尽管义和团并没有进军北京的政治意图和军事实力,而大批义和团众确实拥进了清王朝的首都北京。他们进入北京的方式如此奇特,不能不令人瞠目。五月“十六日,团民自外来者,一日数十起。或二、三十人一群,四、五十人一群”。“二十三日,外州县各村庄义和团,不分昼夜,鱼贯而来。”“六月初一日,昨因皇太后赏义和团银十万两,更兼外州县乡团连日纷纷而进,愈聚愈多,约有十万余人。”众多义和团众进入北京是和平的、有秩序的,他们居然“执持大旗,排队而行,旗上大书‘某县某村义和团替天行道保清灭洋’”。(“庚子记事”,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庚子记事》。)而守城的清军却是奉令大开城门任义和团进入。据载:“有拳匪数万人到京,某城门守者坚不肯纳。方争持间,忽有人持辅国公载澜令箭,令开门,守者不敢违。由是风声所播,相继而来者,日以千计。”(《义和团》(一),306页。)义和团众“有夜来者,城门已闭,至城下叫门,守城兵并不拦阻,即刻开城门放入。”(“庚子记事”,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庚子记事》。)义和团这种进入北京的方式,连五月十九日就发布的上谕也毫不隐讳:“官兵任其猖獗,城门由其出入”。(《义和团》(四),20页。)

  义和团不仅拥进了北京城,还把京城变成了他们的坛场。团众在北京城内“随处设立拳厂,触目皆是,”“王公府第,百司廨署,拳匪皆设坛焉,”(《义和团》(一),15页。)“义和团各坛场,均门前竖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样,人皆耀武扬威”,(《义和团》(一),14页。)至“七月初一日,各城门屯扎义和团”,“行人出入盘诘甚严,”(《义和团》(一),26页。)甚至发展到由“载漪讼言上奉天主教,官阉多入教者,率大师兄入宫大索,几及圣躬”,(《义和团》(一),52页。)此时的北京城内,参加义和团也成为最时髦的事情。“无论士农工商,以至各行贸易之人,无不愿学”,(《义和团》(一),240页。)“上至王公卿相,下至娼优隶卒,几乎无人不团。”(《义和团》(一),306页。)

  总之,义和团兵不血刃地进入了北京城,进京以后,又大大地发展起来了。显而易见,义和团之能进入北京,是清廷一个预定计划的实施。据有关义和团的资料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清政府利用义和团阴谋的实现:

  四月三日,清政府准备将义和团改为官办团练,让署理山东巡抚和直隶总督裕禄考虑是否可行。(参见山东大学历史系编《义和团运动史研究》,114页。)

  五月二日,军机大臣、刑部尚书兼顺天府尹赵舒翘和左都御史、顺天府尹何乃莹联名上奏,正式提出招抚义和团的建议:“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化私忿而为公义,缓急可恃,似亦因势利导之一法。”(《义和团档案史料》(上),110页。)

  五月七日,上谕称:“此等拳民,虽属良莠不齐,究系朝廷赤子。”(《义和团》(四),14页。)

  五月九日,清廷派赵舒翘等往义和团聚集处招抚。

  五月十日,上谕宣布:“义和团会近因其练艺保身,守护乡里,并未滋生事端”,重申“教民、拳民,均为国家赤子,朝廷一视同仁。”(《义和团》(四),16页。)同日,再派军机大臣、吏部尚书刚毅赴涿州、保定一带招抚拳众,刚毅到了涿州之后,“力言拳民可恃”,何乃莹“唯唯从命”,“赵以刚势出己上,且审此系内廷意,与辩无益,赵乃回京”,“刚则与匪首密商一切。”(《义和团》(一),306页。)商议的结果,聚集在涿州的义和团众便很快解散了。“刚毅还朝,密陈拳民志在拒敌,非叛逆可比。今已俯首受约,不如因而用之,太后默然。”(《义和团》(二),485页。)

  五月十二日,自三月以来就住在颐和园的西太后急忙返回紫禁城。当晚“在宫内招集各大臣,密议团匪乱事,为时极久。旋即议定,决计不将义和团剿除。因该团实皆忠心于国之人,如与以上等军械,好为操练,即可成有用之劲旅,以之抵御洋人,颇为有用。”“皇太后,胸中业已早有成竹,故即照其本意办事。”(《义和团》(一),124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