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马江之战和甲午中日海战中的留学生(2)

辛亥革命网 2011-06-02 00:00 来源:福建论坛:文史版 作者:戴学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代的中国海军,是在西方侵略者不断进犯袭击后清政府大办洋务时期的产物。在这支海军里,有一批我国早期派遣到美、欧留学归来的青年知

  事后,在这次战役中死里逃生的容尚谦写道:“参加这次海战的六位年轻人(指留美归国的六位)中有四位坚守岗位,履行职守,以身殉国”(容尚谦《中国近代早期留美学生小传》。)这四位“以身殉国”的便是前述的杨兆楠、薛有福、黄季良、邝咏钟,生还的两位是他自己和吴其藻。这时他们的年龄都很轻,分别在二十一至二十三周岁之间(容尚谦《中国近代早期留美学生小传》。)。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与他们六位同在福州的詹天佑,并没有参加这次马江之战。过去由于上海《普源西字报》的误传,学术界多依据并不可靠的史实加以渲染,我认为应予纠正。除了十年前郑国珍同志所写的《马江海战时詹天佑在福州船政局学堂任教并未参战》一文(容尚谦口述,刑部尚书锡珍等奏折附片(光绪十一年九月十六日),转引自郑国珍文,见福建社科院历史所编《中法战争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纪念马江战役一百周年》。)所列举的有关史料论据外,这里再补充几点。

  第一,如前述,容尚谦所写的《中国近代早期留美学生小传》关于马江战役的有关叙述都不曾提到詹天佑曾参加这次战斗。作为亲身参加这次战役的当事人,又是与詹天佑一同出国一同归来的留美同学,容尚谦不可能不知道詹天佑是否参加了马江战役。他在他这部记叙他们自己经历的小传里,关于詹天佑是这样写的:“詹天佑,分往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留校任教习。中法战争爆发后,被调往广东黄埔水师学堂任教。……”而在他为自己以及死难四人和吴其藻的小传里都明白地提到他们或者牲牺或者参加战斗而幸存。

  第二、可以说明詹天佑未参加中法马江战斗的是詹天佑另一名留美同学欧阳庚。欧阳庚是与詹天佑同届赴美学习,又是120名早期留美学生中与詹天佑为仅有的两名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获得学位,又是1881年同时撤回时都分发来船政后学堂补习的。他在自己的《生平自述》中写到中法马江战役时,只提及“邝咏钟、薛有福、黄季良,杨兆南均阵亡,仅容尚谦、吴其藻幸免于难”(据《欧阳庚生平自述》,台湾《传记文学》第47卷第6期。)而只字未及詹天佑。可见当时詹天佑不曾参加马江之战。

  第三,是詹天佑自己书写的有关材料。詹天佑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2月15日自天津写给美国友人诺索布夫人的信中回溯往事道:“我从耶鲁毕业,回到中国,与欧阳赓及其他十四位留美同学被分发到福州船政局,然后登舰实习,在1884年我被调往广州黄埔‘水陆师学堂,任教。后来我北上天津,参加铁路工作一直到现在。”(《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上),台湾《传记文学》第34卷第2号63页。)在这里,詹天佑自己也只字未提到他曾参加中法马江战役的事。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他果真参加了这次战斗并在众多官兵死难中幸得生还,他必定印象深刻,不可能略去不提的。

  根据以上三个史料论据,加上其他的论证,我认为詹天佑是没有参加马江战役的。

  中法马江战役发生在福建福州,而从福州的船政学堂自1877年派遣到西欧英法等国学习的三十余名海军留学生于1880年都已学成归来。这些留欧学生其中学习驾驶的归国后都被李鸿章调到北洋水师的舰艇上服务或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因而都没在福州,更不在福建水师中。而学习制造的有的虽分发在福建船政局马尾造船厂工作,但他们多是负责技术方面的,因而在1884年马江战役中也便没有留欧的学生参加了。

  中法马江战役是在清政府避战求和、观望等待、祈求第三国调停的对外妥协退让方针上而导致失败的。这次战役的惨败,使蓄积了多年的福建水师功亏一篑、毁于一旦,在清政府错误方针政策下,七百余爱国官兵血洒马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中清政府为大办洋务需要而遣送出国培养的归国留学生有六名直接参加战斗,表现得都非常英勇,四人壮烈牺牲,二人幸而生还。这是中国海军与外国侵略者的第一次正式较量。十年以后,又有一场更大规模的海战——甲午中日黄海大战和威海保卫战发生。

  (二)

  在甲午中日海战里,包括丰岛(牙山)、黄海(大东沟)、威海几次战役中,归国留学生参战的较之中法马江战役中要多上两三倍,在战场牺牲及与战舰共存亡的情况更为惨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