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马江之战和甲午中日海战中的留学生

辛亥革命网 2011-06-02 00:00 来源:福建论坛:文史版 作者:戴学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代的中国海军,是在西方侵略者不断进犯袭击后清政府大办洋务时期的产物。在这支海军里,有一批我国早期派遣到美、欧留学归来的青年知
 

  近代的中国海军,是在西方侵略者不断进犯袭击后清政府大办洋务时期的产物。在这支海军里,有一批我国早期派遣到美、欧留学归来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是随着洋务运动兴起由于建设海军的需要而配备的专业人才,以后随着中国海军的建设和发展而成为中国海军的骨干力量和重要将领。在马江和甲午反侵略战争里,他们为祖国作出了贡献和牺牲。这些为数不多的早期留学生,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绝大多数是好样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英勇气慨,唱出了可歌可泣的时代最强音,值得后人学习和永远怀念。

  (一)

  在1884年前,中国虽已有第一批留美官费生(于1881年未完成学业即全部撤回)和第一批派赴西欧留学的海军官费生(于1880年学成归国)这两起留学生归来,但参加中法马江之战的却只有第一批留美归国官费生的一小部分。为了说明其来龙去脉,有必要简要追溯一下有关的史实。

  中国第一批由政府派遣的官费留学生是由容闳倡议,曾国藩、李鸿章联合奏准派遣于1872—1875年、每年30名分、四年赴美国学习的120名十岁到十六岁的少年(当时概称为“幼童”),原预定学习期限为15年,从初级到高级进行系统的文化、科学技术学习,按规定应于1887一1891年分别学成归国。但由于清政府中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破坏,而没能按预定目标进行到底,中途于1881年便被全部撤回。这些人中除了詹天佑欧阳赓二人在耶鲁大学学完专业刚刚毕业,有几个快要读完大学外,其余大部分都还没有完成学业,有的刚进大学,许多人还在中学阶段(详见戴学稷、徐如《留学浪潮与中国民主革命》,载于《素馨集》,北京大学出版1993年出版。)。回国时他们大多数的长处是熟谙英语,具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技术才能,但大多数人还不能说是学有专长了。这一批被撤回的留美学生据李鸿章的奏折,“除因事故(先期)撤回及在洋病故二十六名外”,1881年(光绪七年)分三批撤回时总数实为94名(李鸿章《肄习西学请奖析》,《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五十三,页十六一二十。)清政府对于这一大批在国外学习多年的归国留学生并不很重视,相反地还认为他们沾染了西方的“恶习”而加以歧视。尽管如此,由于办洋务的需要,他们分别被分发到当时新兴的海军、邮政、电报、铁路、矿冶和外交等部门学习或工作。其中被派遣到海军部门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的有容耀垣、曹家祥、吴敬荣、邝国光、陈金揆、沈寿昌、黄祖莲等七人;到大沽口炮台鱼雷艇工作的有蔡廷干、丁崇吉、梁普时、王良登、郑廷襄、邝炳光、徐芝煊等七人(容尚谦《中国近代早期留美学生小传》(李喜所译),《南开史学》1984年第1期;宋晞《容闳与一百二十名官学生——中国早期留美学生史略》(原载《华罔报》第二期)。)。而分发到马尾福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学习的最多,达十六人。他们是:詹天佑、欧阳赓、容尚谦、陈钜镛(溶)、陆永泉、邓士聪、吴应科、苏锐钊、宋文翙、邓桂庭、邝咏钟、徐振鹏、薛佑福、杨兆楠、黄李良、吴其藻(名单见《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第437页。亦见林萱治主编《福州马尾港图志》第111页。)。

  分发到船政后学堂驾驶班学习的这16名留美学生,被单独组成一个班,即驾驶班第八届。其中有二人(陆永泉、邓桂庭)未毕业即因故离校,剩下14名一起学习到毕业。这些归国学生与驾驶班其他各届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按规定期限学满三年,而是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着重补习了驾驶方面的知识技能,便于1882年即毕业参加航海的实习。因为他们在美国已学习过各种基本课程了。到1884年8月中法马江之战前,这14名学生有一人(苏锐钊)调广州黄埔水陆师学堂任教;有四人(吴应科、宋文翙、徐振鹏、邓士聪)调北洋舰队;有一人(欧阳赓)重返美国求学以后当了外交官;有一人因伤去世(陈钜镛);只剩下六人留在福建水师,一人在福建船政后学堂任教。其中在福建水师所属舰船上服务的六人为:容尚谦、吴其藻、杨兆楠、邓咏钟、黄季良、薛有(佑)福。留福建船政后学堂任教的一人为詹天佑(据《欧阳庚生平自述》,台湾《传记文学》第47卷第6期。)。

  1884年8月23日中法马江之战爆发时,容尚谦、吴其藻、杨兆楠、薛有福、黄季良等五人都在旗舰“扬武”号上,邝咏钟一人在炮舰“振威”号上。战争是由法舰不宣而战开始的,它们首先便集中主要火力轰击扬武舰。扬武舰用尾炮进行还击,当时薛有福是扬武舰的枪炮官(薛有福写给凯蒂的信注(一),见台湾《传记文学》第36卷第2期。)而专司燃炮的是杨兆楠。他们面对着法国兵舰依仗优势兵力和有利地形悍然发动突然袭击,不仅毫无畏缩,而是进行坚决反击,“赶将尾炮向孤拔船上连放三次”(容尚谦口述,刑部尚书锡珍等奏折附片(光绪十一年九月十六日),转引自郑国珍文,见福建社科院历史所编《中法战争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纪念马江战役一百周年》。)。这是同时在扬武舰参战的容尚谦亲口讲述的。作为杨兆楠、薛有福的同学和当时在同一艘兵舰上作战的见证人,容尚谦所述的事实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此后又经由闽海关税务司法来格的进一步核实。在法来格的海关报告里曾这样写道:“‘扬武’用它的尾炮很准确有效地回答‘伏尔他’号的第一阵排炮。第一弹就打中了‘伏尔他’号的船桥,击毙引水(自上海来的,名汤姆士)和五个法国人。在炮弹爆发时,孤拔正站在引水人身旁,仅免于死”(《闽海关税务司茨来格(E.Farago)报告》,《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四)《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科学出版社第213页。)。但是由于“扬武”舰的右舷中鱼雷受了重伤,管带张成首先弃舰,“乘山舴艋逃去”,舰上官兵虽顽强抵抗,无奈扬武已逐渐沉没,驶至近岸搁浅,不久即为浓烟烈火所吞没,杨兆楠、薛有福和黄季良随沉舰殉国,容尚谦潜入水中,游至海岸,他和吴其藻二人幸免于难。在另一艘炮舰“振威”号上的邝咏钟,战争爆发后随着振威舰管带许寿山,沉着应战。振威首先遭到从闽江口疾驰而来的法舰“凯旋”号的袭击,法方集中三艘军舰的火力攻击顽强抵抗的振威舰。振威船身多处中弹,遭受重创,许寿山与大副梁祖勋带领二副邝咏钟等全船官兵开足马力向法舰“德斯丹”号冲去,以求同归于尽,中途因锅炉中炮爆炸,船身开始下沉,邝咏钟与管带许寿山等以英雄气概,壮烈捐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