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与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3)
辛亥革命网 2011-06-02 00:00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作者:李育民 查看:
被列为破坏中国主权完整的三大“魔鬼”,即领事裁判权、租界和协定关税,或首由英国攫取条约特权,或肇源于它的侵夺。从领事裁判权来看,早在鸦片战争之前的1833年,英国就试图通过国内立法,在华行使这一特权[20]。由于中国坚持自己的司法主权,这一企图遭到挫败。十年以后,即《南京条约》签订的第二年,通过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英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该约规定,如遇有交涉词讼,“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21]这是西方列强取得在华领事裁判权的第一个条约依据,随后经《望厦条约》更为清晰具体。到《烟台条约》,英国又将这一特权推进了一步。此前,中外混合民事案件由中外官员会同审判,该约规定了被告主义,此后这一原则便运用于中外混合民事案件。该约还确立了观审制度,规定“凡遇内地各省地方或通商口岸有关英人命盗案件,议由英国大臣派员前往该处观审。”[22]也就是说,有关英人的刑事案件,英国领事也可干涉中国官员对本国被告的审判。另外,英国领事巴夏礼又伙同美国领事,在上海租界创立了会审制度,对该处的中国人实行某种程度的司法管辖。通过建立观审制度和会审制度,英国又扩大了领事裁判权。
从租界来看,这是由通商口岸制度发展而来的。近代实行的通商口岸制度,是一种由中国片面承担国际义务,给予外人以种种特权的制度。这一制度是英国开创的,《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这是列强在近代中国建立通商口岸制度之滥觞,其后这一特权不断获得扩展。由此发展而来的租界制度,也发韧于英国的侵夺。1843年订立的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确定由中国地方官与英国领事会同商定英人租地建屋的区域,是租界得以建立的原始条约依据。1845年英国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宫慕久,即据此商定了《上海租地章程》。虽然根据该约,租界还不能脱离中国的行政管辖,但英国与美、法却非法将上海租界变成了事实上的“国中之国”。在清政府对此既成事实“施行之长期的默认”之后,日本在1896年与中国订立的《公立文凭》中,又为这一特权取得了正式的条约依据[23]。
从协定关税来看,英国对此蓄谋已久,早在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即向康熙提出,“减轻对英货的课税”。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英国资产阶级向英政府提出,关税“应由中、英政府协议厘订”[24],英国政府亦将此作为预拟的“对华条约草案”的内容之一。通过战后订立的《南京条约》,英国又攫取了这一特权。该约规定“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即是侵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确立了由中英双方协议订立关税税率的基本原则。翌年,根据这一原则,中英双方订立了第一个海关税则,协定关税制度正式建立。这是一个片面的协定税则,中国只能履行该协定的义务,而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在此基础上,随后《望厦条约》又规定改变税则须经美国“议允”[25],西方列强完全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控制中国海关行政,则是西方列强以英国为主谋窃夺的一项条约特权。1854年,借上海海关因小刀会起义陷入混乱之机,英国领事阿礼国提出要把它“置于三个有约国有效管辖下”[26],“在谈判和以后的解决的过程中,英国领事居于领导的地位”[27],与美、法两国领事合伙窃取了上海海关的行政权。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外人控制整个中国海关行政由此成了一项条约特权。同时,美、法也与清政府订立了同样的条约。翌年,清政府任命英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从此中国的海关行政便落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手中。
在“条约中具有最深远的后果”的最惠国待遇,是英国率先牟取的又一项重要特权。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在殖民政策方面,相应地由专利政策转为“利益均沾”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必然要求在中国取得最惠国待遇。1843年,在《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中,英国索取了这一条约特权。该约规定,“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片面的最惠国条款,此后,这一特权在中国泛滥成灾,凡是与中国订约的国家,均订有最惠国条款。
攫取内河航行特权,也是英国的重要“杰作”。内河航行权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固有权利,在近代,没有哪一个西方国家将此权给予别国,英国却在中国打开了这一缺口。在1854年的“修约”交涉中,英国即提出长江航行权的要求,中英《天津条约》实现了这一点。该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国船只俱可通商”[28],长江从此对各国开放。进而,英国又凯觎中国的其他内河。1897年,通过《续议缅甸条约附款》,英国取得珠江的航行权。第二年,英国又迫使清政府颁布《内港行船章程》,攫取了在中国所有内河航行的特权。1902年,该特权又载于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正式成了一项条约特权。正是由于英国一次又一次的勒索,中国的航权丧失殆尽,外轮在内河,“殆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