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主义

辛亥革命网 2011-12-12 00:0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治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建立了现代意义民族国家,开创了具现代民族国家意义的“五族共和”的观念,实现了传统意义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已非传统的王朝延续和伦理纲常的存废或“王朝中国”、“忠君爱国主义”、“严夷夏之大防”,而是近代爱国主义——当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时,它以国家为本位,具有独立人格的国民对至上的国家利益承担责任和义务的自觉行为。这是一种救亡图存的爱国富强主义。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主权意识与疆域意识的确立。辛亥革命为这种转变打开了闸门。辛亥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建立了现代意义民族国家,开创了具现代民族国家意义的“五族共和”的观念,实现了传统意义的“夷夏之辨”向近代民族主义的转变,也开辟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新纪元,实现了由“王朝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

  一、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中国古代并没有使用“民族”一词,将“民”与“族”合称,是在西方nation与 nationalism概念冲击下形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民族意识,相反,倡导民族意识、主张“夷夏之防”在中国古代十分明显,而且在西欧近代才形成的民族认同感以及民族共同体在中国古代早已形成。但是,“民族主义”这个名词和它的学理,最初是从西方传来的。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指出:“今日之欧美,则民族主义与民族帝国主义相嬗之时代也。”“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今欧美列强皆挟其方刚之膂力,以与我竞争,而吾国于所谓民族主义者,犹未胚胎焉。”“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第二年,梁启超提出了“中华民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齐。”“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看来,他是以“民族的国家”的观念为依据,把生息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总称为“中华民族”。

  民族主义思想是梁启超首先倡导的,这面旗帜后来却被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越举越高。辛亥革命前后,“中华民族”的内涵得到扩大,所指为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中华民国”成立后,“五族共和”思想迅速得到境内各族支持,具民族国家意义的“中华民族”观念形成。此后,中国各民族逐渐接受了“中华民族”这个统一的族称。

  可见,辛亥革命前,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已经输入中国。在传统的“夷夏之辨”的基础上,以民族国家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在中国逐步兴起。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正是20世纪中国一场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

  二、“排满”思潮及其转型

  中国同盟会纲领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直都被认为是革命党人“排满”思潮的滥觞,也被视为革命党人大汉族主义的污点,甚至也被认为是反动的、阻碍民族团结的思想与行动。这仅仅是从同盟会纲领的字面意义来分析。

  学术界的研究已经表明,第一,革命党人确实有“排满”思想,并且“排满”也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一个口号。“排满”在辛亥革命的社会动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排满”针对的是满清贵族,而非针对满族普通民众。可以说,“排满”在相当程度上只是革命党人的一种武器,而非目的。因此,尽管辛亥革命最初是在“反满”的口号下发动起来的,尽管汉族在人数上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满族占有无可置疑的优势,但在各省举行武装起义并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时,却没有发生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现的那种狂热的大规模种族仇杀。

  第二,“排满”作为一种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确实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的确暂时引发了一部分外蒙古王公和藏族等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分裂行径。例如,1911年12月1日,在沙俄的指使下,以哲布尊丹巴为“大汗”的所谓“大蒙古帝国”成立;与此同时,西藏与内地的关系也趋于紧张。这与部分革命党人此前狭隘的民族主义态度,以及武昌起义爆发后少数地区短暂过激的“排满”行为不能说毫无关联,但就其根本而言,它们却是当时的纷乱形势和俄、英等帝国主义从中直接策动挑唆的结果。并且,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及其后继者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对此进行补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