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百年安徽”学术研讨会综述(2)
辛亥革命网 2011-10-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杰 查看:
二、辛亥革命与安徽转型议题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对安徽近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转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相当多的学者从更广的视角来探讨辛亥革命与安徽近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欧阳跃峰教授《安徽辛亥革命在全国的地位》一文指出,在安徽辛亥革命进程中,曾形成较为集中的革命运动中心,开创了发动新军起义的革命方式,皖北还一度成为革命军北伐的前沿阵地,成为了革命的战略要地。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但史学界长期以来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积极呼吁学者加强对这一历史回顾的重视。与这一议题密切相关的是安徽大学历史系陆发春教授的《辛亥光复:类型划分与重点阐释-以淮上军为讨论中心》一文,以辛亥革命时期皖北淮上军起义为例,对区域中的辛亥革命类型做了细致的划分,认为人们把视线更多地专注于革命党人在安徽省垣安庆领导的屡起屡败的新军武装起义,对岳王会与淮上军的关系梳理及以淮上农民为主体的淮上军起义缺乏应有的重视,淮上军在安徽辛亥革命史中的历史地位及其全国性的影响,值得我们作重点阐释。安徽大学历史系沈寂、武菁两位教授的合作《申鄂对峙间的安徽鼎革》一文认为辛亥革命时期宁、鄂的相互绞劲,皖省仅仅充当了蚌鹬的角色。安徽的鼎革可视之为辛亥革命的缩影,表明这场革命“没有持续性。”究其所以然、必须归结到领导这场革命的同盟会,在革命中忽视了“民众真实的物质要求”。即不注意发展工业生产,而是把“民族主义”—排满放在首位。“清室一退位:革命党便失去革命运动的机能。”致使“满清倒而革命运动即应停止,在当时民众心理上,竟成了一个合理的逻辑。”总的说来,这场革命没有摆脱中国传统革命——以转移政权为目标的模式。互争权位,即是过分重视政权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政权的更迭,不等于历史的前进。
部分学者从辛亥革命时期安徽地方转型与现代化角度出发,探讨了相关问题。南京大学历史系马俊亚教授《辛亥革命后淮北的封建延续》一文从区域政治与社会变迁角度阐述了辛亥后安徽淮北地区的社会尽管中国废除了封建帝制,走向了“共和”,但是淮北地区的封建结构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根除,封建形态依然存在。区域里的大地主集经济、军事、司法、行政和宗教权力于一体,成为一个区域的实际统治者,对佃农操生杀予夺之权;佃农则承担了初夜权、服役、征战、直至献身等农奴式的种种义务。封建形态仍然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特征。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陵合教授《转型中的迟滞:民初安徽财政金融研究》以实际数据为基础,指出民初安徽新式金融业既与财政体制密切,与实业发展关系疏离,且受财政困难的影响下,银行业发展显现不稳定的状态,与上海、天津、北京等地金融业快速发展形成鲜明的对照。在经济活动充当主角仍然是传统的票号、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与东部沿海城市的金融中心的差距越来越大,与清末相比,安徽财政金融在全国范围的地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安徽在北洋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中的边缘化有关。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王春芳教授的《辛亥革命前夕的安徽地方社会—以宣统二年南陵遏粜事件为中心》以地方事件爆发冲突为例,集中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夕,面对社会危机,统治者社会调控能力的弱化、低下,也反映了清末安徽地方社会中,商、官、绅等阶层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势力变迁。
此外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李松《民国时期煤炭资源开发与淮南城市近代化》一文以淮南煤炭开发为中心考察了淮南煤业发展与社会变迁。安徽大学历史系朱正业副教授《北京政府时期安徽治淮方略的历史演进—以《导淮兴垦条陈》和《治淮原委计划图说》比较为中心》一文,对民国初年安徽政府治淮进行了比较研究,做了相关评述。
三、辛亥革命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探讨
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政治与社会转型的关键事件,人物的行为以及思想也是其中的重点,特别是那些对影响历史的关键人物的研究。本次会议的不少学者将视角放在这里。孙中山研究依然是热点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