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在当代中国的回响——辛亥革命百年纪(4)

辛亥革命网 2011-10-02 00:00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 第1期 作者:刘海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百年沧桑巨变,九州日新月异。但是,武昌起义的炮火还在闪光,辛亥革命的影响仍在延续。这一历史事件,以及中国民主

  三、历史任务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 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那以后, 广大人民群众对“称帝”、“复辟”等行为都予以高度的警惕和坚决反对, 帝王的谱系就算终结了。但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至今并未完成, 或者说, 辛亥革命提出的历史性课题仍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予以破解。

       本来, 中国国民党是辛亥革命的传人。孙中山辞世后, 它宣称要继承先总理的遗志, 要在工人、农民、知识青年中发展党员, 要致力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心理建设、道德建设。但是, 它的剥削阶级属性及其狭隘的胸襟造成言行脱节。孙中山致力于“民生”, 而“四大家族”的出现则导致“民不聊生”, 故其政权不垮, 天理难容。这完全是国民党咎由自取。实践证明, 中国共产党人才是孙中山的优秀学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辛亥革命事业的真正继承者。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不仅从马克思列宁主义那里引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汲取了思想营养。由此也可以看到辛亥革命影响之深远。当年, 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上艰难起步, 可谓创业艰辛; 今天,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所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将来, 还要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长途跋涉, 还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 不仅辛亥革命“尚未成功”, 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也“尚未成功”, 全党全国人民仍须努力。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未竟事业, 需要通过改革与发展加以推进。为此,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有求教于辛亥革命、求教于孙中山的必要。

       当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之所以能够“屡败屡战”, 百折不挠, 就是因为有改造中国的坚定决心。这种信仰构成了辛亥革命的巨大精神动力。今天, 科学社会主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新变化; 20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许多共产党逐步社会党化, 社会主义信念受到强烈的冲击。在这样的历史时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既需要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也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支撑。中国共产党人也要以孙中山为榜样, 领导中国人民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当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之所以能够走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道路, 使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就是因为有对真理和进步的不懈追求。同时, 孙中山也是一位非常谦虚的人。今天, 中国共产党人也只不过第一次、初步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因此仍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不为任何风险所惧, 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当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党人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就是因为有廉洁自律、关心民众疾苦、致力改善民生、造福社会的情怀。孙中山把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有人说孙中山贪污革命经费, 结果, 一看孙中山家人寒酸的住宅、窘迫的生活, 这种谣言则不攻自破。按照孙中山精湛的医术, 如果在粤港澳一带悬壶行医, 早已步入“中产阶级”的行列, 哪还用得着挪用那点可怜的经费? 孙中山的母亲就百思不得其解: 行医是救人, 革命也是救人, 为什么不去行医而非要奔波革命呢? 今天, 中国共产党要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巩固自身的长期执政地位, 就必须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写道, 1911年的辛亥革命, 到今年, 不过四十五年, 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 就是二千零一年, 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 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今天, 在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区,“高峡出平湖”的愿望已在长江三峡实现, 列车在武广高速铁路上以每小时350公里的世界领先速度运行; 整个中国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现代化奋力推进。但是, 不能忘记那些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创伟业所付出的艰辛与代价, 以及用鲜血和生命取得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人理应把辛亥革命所体现出的革命精神和建设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以告慰革命先驱的在天之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