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在当代中国的回响——辛亥革命百年纪

辛亥革命网 2011-10-02 00:00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 第1期 作者:刘海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百年沧桑巨变,九州日新月异。但是,武昌起义的炮火还在闪光,辛亥革命的影响仍在延续。这一历史事件,以及中国民主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百年沧桑巨变,九州日新月异。但是, 武昌起义的炮火还在闪光,辛亥革命的影响仍在延续。这一历史事件, 以及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英名, 将永垂青史。今天, 当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继续创造历史的时刻, 仍需发掘和继承辛亥革命留下的丰富遗产, 汲取经验教训, 用以加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 加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根基。

  一、革命精神

       20世纪之初的中国,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战争与革命”迫在眉睫。历经五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业已走到尽头, 在西方坚船利炮、工业文明、民主科学的挑战与冲击面前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需要经历一次革命性的改造, 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新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志士仁人, 洞察世界之大势, 深谙中国之积弊, 顺乎时代之潮流, 首开革命之先河。于是, 武昌起义揭竿而起, 辛亥革命应运而生。

       与太平天国的造反、戊戌变法的改良不同, 辛亥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革命的动力孕育于世界历史进程之中。曾担任过孙中山广东军政府要员的伍廷芳, 1899年就曾指出: 中国和西方文明的相遇是两种社会力量的会合。我们所当期待的不是一种力量完全被另一种力量融合, 而是两种努力相结合达到推动社会前进的效果。要推动社会前进, 就必须革命, 就必须有一个领导革命的政党。孙中山所创立的兴中会就是这种革命形势的产物。但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据国民党元老冯自由回忆, 从太平天国到兴中会, 党人均用“造反”或“起义”、“光复”等名词。及乙未( 1895 年)九月兴中会在广州起义失败, 孙中山、陈少白、郑弼臣三人自香港东渡日本, 舟过神户时, 三人登岸购得日本报纸, 中有新闻一则, 题曰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总理语少白曰,“革命”二字出于易经汤武革命, 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 日人称吾党为革命党, 意义甚佳, 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由此, 这个古老的名词突破了改朝换代的狭隘眼界,被赋予了民主主义的崭新内涵。然而革命并非一帆风顺。它不仅直面封建制度的弹压, 也遇到守旧思想的抵抗。加之准备不足, 缺乏经验, 早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均告失败。尽管如此, 革命思想却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蔓延。他曾回忆说, 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以后, 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 咒诅谩骂之声, 不绝于耳! 而惠州起义失败后, 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 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 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 差若天渊。第一次广州起义肇始于1895年, 惠州起义则爆发在1900年。这期间, 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仅存百有余日便遭镇压, 康梁师徒仓皇东渡,“六君子”血洒菜市口。活生生的事实使革命党人认识到, 改良之路不通。尤其是清政府 “预备立宪”“出洋考察”的骗局导致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随着民主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 改良主张越来越失去民心, 革命观念日益占据上风, 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革命思想的传播, 使国内革命小团体之出现如雨后春笋; 在这个基础上,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诞生; 同盟会的广泛活动积蓄了革命力量, 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急风暴雨式的革命运动虽然短暂, 但是在“暗淡了刀光剑影后”, 革命精神却历久弥新。诚然, 辛亥革命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 甚至民国之初就出现了社会动荡、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的局面。但是, 这不仅不能归因于辛亥革命, 反之, 恰恰表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故而孙中山在弥留之际,清醒地认识到 “革命尚未成功”, 并呼吁“同志仍须努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