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若干问题辨识(2)

辛亥革命网 2011-07-25 00:00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杨天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上,长期以来流行着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诸如“革命付出代价大”、“孙中山软弱妥协”等等。那么,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此后的事情人们都清楚,袁世凯本来带兵进攻武汉三镇,打下了汉口、汉阳,但是他没有带兵过江,去进一步打下当时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的武昌。然后,袁世凯就派出谈判代表唐绍仪,到上海参加南北双方议和。同时,袁世凯又吓唬隆裕太后说:我们现在跟革命党议和是生路一条,跟革命党作战是死路一条。如果不跟革命党议和,那么将来也会像法国的那些贵族一样,被送上断头台。经过袁世凯又吓又骗,隆裕太后最后下了狠心,同意与南方议和。袁世凯为什么那么卖命地劝隆裕太后议和、接受革命党人的条件呢?因为革命党人使用了一条计策,即告诉袁世凯,只要帮助革命党劝皇帝退位,将来中华民国大总统就是他了。这样,袁世凯才选择让清朝皇帝退位。当时南北两方正在谈优待条件,革命党人说:如果清朝皇帝退位,将来还可以在北京的紫禁城里继续当皇帝,颐和园还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每年还可以拿很多银子,继续过皇室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隆裕太后代替宣统皇帝,接受了议和条件。

  革命党人为什么没有“北伐”?

  多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革命党、孙中山“软弱、妥协”,所以没有北伐。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最初,革命党人确实是准备打到北京的,彻底推翻清朝统治,但是革命党遇到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没钱。要北伐,第一要有几十万的军队,有几十万的军队,每天就得供给军队吃饭,除了开伙,还要发工资(关饷),还要许许多多枪支,还需要大量子弹。上海起义之后,南京还在清朝的统治下,当时统治南京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满洲贵族铁良,另一个是“辫帅”张勋。这两个人就是不投降,不起义,当时江苏的革命党和浙江的革命党组织了江浙联军,从镇江一直打到南京。这支打南京的队伍的钱是向日本的资本家借的,总算给部队买了枪和子弹,做了军装,将南京打了下来。但是,想要从长江一带打到北京去,没有大量军费怎么可能。

  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当时还在美国,他并没立刻从美国回来,到前线去指挥战斗,而是先到英国,然后去了法国,主要去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是要求英法两国采取中立政策,不要帮助清朝政府。这一点,英国和法国政府同意了。第二件事是希望英法两国的银行、财团借钱给革命党人。这是孙中山的主要任务,他希望能从西方列强那儿借到北伐所需要的经费。英国的资本家、法国的资本家当然不会借。法国的资本家代表告诉孙中山:要我现在借钱给你是不可能的,等你成立了政府,而且这个政府得到国际承认,那个时候就将钱借给你。这样,孙中山在英国、法国转了一圈,一分钱也没有借到。他回到上海后,有记者就问孙中山:请问你这次回国带回了多少钱?孙中山回答说:我告诉你们吧,我可是一分钱都没有,革命依靠的是什么?革命依靠的是精神,我带回来的是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当然重要,但是没有钱也不行啊,所以孙中山回国之后最主要的一件事还是借钱,筹备北伐所必需的经费。他又向西方的财团借,但是,当时政府还没有成立,还没有得到国际的承认,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我用企业做抵押,你把钱借给我。孙中山拿出来的第一个抵押品是汉冶萍公司,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煤铁联合企业。孙中山要以“中日合办”的名义向日本资本家借钱。日本资本家觉得有利可图,同意借。可是一部分革命党人不同意。章太炎就说:我们革命本来就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利力,革命还没有成功,你就用汉冶萍做抵押品,怎么可以呢?孙中山向章太炎解释说:现在南京的周围有十几万部队,这十几万的部队每天要吃饭、要发饷,如果开不了伙、发不了军饷的话,军队是会哗变的。但是,孙中山这样向章太炎解释,也没有用,“中日合办”汉冶萍的计划就吹了。后来,孙中山又想用当时中国最大的轮船公司招商局做抵押,也没成。最后,孙中山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再向日本人借,条件是将满洲租给日本,向日本人借1000万。孙中山表示,有了这1000万,就能打到北京,将共和的坚实基础建立起来。日本人早就对满洲不怀好意,几乎要签字了,但是日本的陆军大臣不干,他说满洲本来就是日本1904年在日俄战争中的战利品,根本就没有必要用钱去租。所以,这次借款计划也吹了。

  由此可见,孙中山是在逼得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接受议和条件,同意南北议和的。他想:还是采取原来的策略,先让袁世凯上台做民国总统。假定他将来要干坏事的话,再推翻他,到那时推翻他会很容易。南京临时政府最穷的时候,国库里有多少钱呢?胡汉民有一个回忆:南京临时政府最困难的时候国库里只有十块大洋。靠这十块大洋怎么去北伐?怎么打到北京?不仅打不到北京,靠十块大洋,南京临时政府这个国家机构都没有办法运转。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两个月,就欠了一大笔债,最后这笔债是袁世凯还的。袁世凯一当上临时大总统,就向外国借钱,外国资本家看中了袁世凯,就借了。他从中拿出一部分给南京临时政府还债。

  我讲这些是想说明:革命党人没有北伐,不是孙中山不想北伐,不是过去所讲的所谓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是因为没有北伐所必需的资金。孙中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向袁世凯妥协的,主要就是由于财政困难,孙中山称这个做法叫“先成一圆满之段落”。就是说,先推翻帝制,将民主共和制度建立起来,其他的事情以后再做。历史证明,孙中山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后来袁世凯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只当了83天,1917年张勋复辟,只复辟了12天,所以最后的胜利者还是孙中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