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若干问题辨识(3)
辛亥革命网 2011-07-25 00:00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杨天石 查看:
辛亥革命与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何不同?
通常讲辛亥革命,往往把它与西方对比,认为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我认为,这个看法未必全面、准确。辛亥革命与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至少有三点不同。第一,这次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第二,辛亥革命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中国受到列强的侵略,成为半殖民地,国土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这次革命第一个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要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第三,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反对的敌人,一是专制制度,一是封建贵族,但是当西方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很快就发现背后站着一个新的敌人,即早期的工人阶级。由于资本主义早期的剥削很残酷,所以工人运动产生了、罢工产生了、共产主义的理论提出来了。辛亥革命发生时,西方已经提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已经先后成立,工人运动已经兴起,因此孙中山指出:不应该再走西方的道路,要防止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毛病。
有一件事我们过去不清楚,这些年发现了新资料。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之前,曾经到比利时去了一趟。孙中山去访问当时的第二国际领导人。双方见面后,孙中山表示:第一,我要参加第二国际,第二,孙中山成立的党,要成为第二国际的成员。而且,孙中山还表示:我们中国的革命要学习西方革命的优点,克服西方革命所产生的种种弊病。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还有一件事我们过去也不太知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于1915年给第二国际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用英文写的,现在还保存在第二国际的档案里。他要求第二国际赶快派专家到中国来,“帮助我将中国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请注意,孙中山这封信是1915年写的,那时俄国的十月革命还没有发生呢。
孙中山对西方资本主义持什么态度?
孙中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有8个字:“取那善果、避那恶果”。将好的果实拿过来,恶果要避开,这是孙中山在1905、1906年形成的一个重要思想。由于当时西方世界的贫富悬殊现象已经很突出了,所以孙中山讲的“避那恶果”,主要就是不要将西方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拿过来。后来,孙中山曾经讲过,世界上有两种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力量,一是社会主义,一是资本主义。孙中山说:我要让推动世界发展的这两种进化的力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互相为用”。也就是说,资本主义要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要学资本主义。孙中山还说:我要用外国的资本主义来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孙中山一方面反对资本主义,不愿意中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特别是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但是他同时又主张学习资本主义的优点。
孙中山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孙中山还有一个思想过去可能也不太被注意,这就是他反对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孙中山说: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要“师其意”,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而“不用其法”。孙中山说:马克思主义只有在西方世界的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才适用,列宁在俄国搞十月革命,开始搞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搞了两年搞不下去了,所以才搞了一个“新经济政策”。孙中山说:俄国社会发展程度要比中国高很多,如果俄国这样的社会发展程度都没有资格实行马克思的办法,我们中国怎么有资格呢?于是,孙中山提出:对马克思主义,要“师其意而不用其法”。孙中山很明确地说过:在中国要用民生主义。他还有一句话说:我的民生主义就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我们过去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根据俄国的国情,在俄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俄国问题的一个创造。如果我们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能够给予比较高的评价的话,那么,我们怎么来评价孙中山所说的“我的民生主义就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呢?至少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在从事中国革命的时候,是力图基于中国的特点,同时又希望它的改革方案适合于中国的国情。所以,我认为,他是既反对资本主义,同时又不主张全盘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是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20世纪时代色彩的一次革命。孙中山希望走一条和西方不一样的新道路,当然这条路他没能走完,就过早地去世了。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