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东方大港:孙中山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方略

辛亥革命网 2013-09-12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戴鞍钢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民国初年孙中山在考虑发展长江流域经济的方案时,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在长江入海口附近建设东方大港的宏伟设想,以便建成一座适应未来

  唐宋以来,广袤的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所在。时至民国,其中相对富庶的地区,当推长江入海口即长江三角洲。这里有中国最重要的外贸口岸、工业基地和金融中心——上海;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面对浩瀚的太平洋,背靠广阔的长江流域经济腹地,运输条件亦相当便利。仅以内河航运为例,从上海出发,沿长江可上达南京、芜湖、九江、安庆、汉口等地;假运河可交通苏州、杭州、扬州诸城。正因为如此,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这里便成为中国同外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联系的主要通道。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特别是港口建设进展迟缓,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各种经济潜能的发挥。有鉴于此,民国初年孙中山在考虑发展长江流域经济的方案时,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在长江入海口附近建设东方大港的宏伟设想,以便建成一座适应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之需求的“世界商港”。

  东方大港与长江水系整治

  在东方大港的选址上,孙中山颇费斟酌。在他面前,有当时中国最大的商港——上海港,但它同时又被欧美列强通过租界和条约特权所牢牢控制,地价亦昂贵,如欲改造或扩建,势必阻力重重。因此,孙中山另作他想,提出在杭州湾中乍浦与澉浦之间建设东方大港的方案,并从水文条件、社会环境、土地价格、发展前途等方面作了详细论证,认为较之上海,在该地另辟新的东方商港当更为理想。同时,孙中山并不因此而忽视上海的作用。他主张利用上海港现有设施,并通过疏浚航道等措施,改善上海港的吞吐能力,使其在推进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中,继续发挥其商业和工业等方面应有的作用。

  孙中山关于港口建设的上述设想,体现了他在考虑长江流域经济建设的具体方案时,既有高瞻远瞩、气魄雄伟的一面,又有客观冷静、全面细致的一面,是很令人敬佩的。1919年孙中山起草《实业计划》时,非常重视收集各项科学数据和提倡实地调查。据邵元冲回忆,他在考虑东方大港选址时,曾特地致函“嘱余调查乍浦、澉浦一带之海塘,为石塘,抑系土塘,谓如无书可查,宜亲询该处土人,以期确实。嗣余查得浙江水陆道路记等书,图说颇详,乃举以相告,总理遂据以为规划东方大港之资,此一端,足证总理计划之切实,不凭臆想也”。( 邵元冲:《总理学记》,《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95页)。

  唐宋以后,长江流域各省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奔腾不息的长江下游的灌溉和沟通。但随着岁月的推移和水文条件的变化,及至民国初年,长江水道的灌溉功效和通航能力所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影响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针对这种状况,孙中山在推进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构想中,用了很大篇幅,提出了整治长江的详细计划。这项计划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整治长江口自海上深水线至黄浦江合流点,重点是通过闭塞崇明岛与海门间之北航道,以收既加大南航道的流量,改善长江口的通航能力,又在北航道围海造田数万亩的双重利益。这一设想经过五六十年后,基本上已由自然之力得以实现。到20世纪70年代北水道已经被江水夹带的大量泥沙所淤塞,江滩已开垦了大量良田,而南航道亦已变得更加壮阔。

  孙中山在其余各部分设想中,则是分别阐述整治从黄浦江合流点起至江阴、江阴至芜湖、芜湖至东流、东流至武穴、武穴至汉口长江水道的具体设想。其中根据上述各段的实际情况,或疏浚淤塞,或拓宽河道,或取直河滩,要旨是改善长江的航行条件,同时防止汛期洪水泛滥,以免威胁沿岸地区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在考虑整治长江的同时,孙中山还注意到了改良现存水路及运河的重要性,并分别阐述了整治北运河、淮河、江南水路系统、鄱阳水路系统、汉水、洞庭水路系统和长江上游的具体打算。

  沿江城市链与流域经济发展

  继提出整治长江及长江流域其他水系的计划后,孙中山以远大的目光,预期一旦长江等河道的灌溉和通航能力大加改善,势必有力地促进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部分在中国为农矿产最富之区,而居民又极稠密也,以整治长江工程完成之后,水路运送,所费极廉,则此水路通衢两旁,定成为实业荟萃之点,而又有此两岸之廉价劳工附翼之,则即谓将来沿江两岸,转瞬之间变为两行相连之市镇,东起海边、西达汉口者,非甚奇异之事也”。他认为:“此际应选最适宜者数点,以为获利的都市发展。”并相应提出了在长江沿岸的镇江及其北岸、南京及浦口、芜湖、安庆及其南岸、鄱阳港、武汉等地建设内河商埠的具体设想(《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90—295页)。

  孙中山从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和发展前景等各个角度,论证了为什么选取它们作为整治长江后建设内河商埠的第一批城市,认为通过这批商埠的建设,将有力地推动长江流域各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在长江沿岸可望出现一个各地经济普遍跃进的大好局面。为了适应这种局面的到来,孙中山又提出了利用长江沿岸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建造众多水泥厂的设想。他说:“此业之进行,即与全盘其他计划相为关连,徐徐俱进,则以一规划奖进其他规划,各无忧于生产过剩与资本误投,而各计划俱能自致其为一有利事业矣”(《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301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