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挽刘道一》诗文考

辛亥革命网 2014-01-12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周兴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孙中山的巨著中,留下了唯一的一首诗《挽刘道一》。此诗引发了关于他是不是诗人之议。为彻底弄清此问题,有必要考察该诗的来龙去脉,

  在孙中山的巨著中,留下了唯一的一首诗《挽刘道一》:“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孽艰难堪,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嘶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此诗引发了关于他是不是诗人之议。为彻底弄清此问题,有必要考察该诗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它的真正撰写者是谁?笔者拟对此问题略抒管见,以使读者了解其中之原委。

  1、孙中山坦诚表白自己“不能为诗”

  由孙中山署名的《挽刘道一》诗,毫无疑问应属于其著述之一。故国民党人先后编辑出版的《总理全集》与《国父全集》,及大陆学者编辑(撰)出版的《孙中山全集》与《孙中山年谱长编》,都收入了这首诗。一些人据此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称孙中山是位诗人。如有人说:“世人皆知孙是革命家和政治家”,但却“很少人知道他善诗”;或谓“我记得柳亚子生前亦认为孙先生是一位诗人”——他在1944年5月5日写于桂林的一篇文章中说过:“孙先生能做诗(指《挽刘道一》),而且还喜欢谈诗,难道还不能算一个诗人吗?”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指出孙中山不善诗,其一生未曾写过诗。如毕生追随孙的胡汉民曾说:“余生平未睹先生所为诗”;美籍华人学者薛君度教授也指出:“吟诗填词,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习惯,孙中山是不搞这一套的。”在上述这场争议中,显然后一种意见才符合史实。

  揆诸历史事实,孙中山先生是不善诗的。对于这一点,他早在1897年与日本友人宫崎滔天进行笔谈时,就坦白地说过“弟不能为诗”之话。此说并非谦语。众所周知,孙中山年轻时的读书生活,主要是在檀香山和香港两地特别是后者度过的,其所接受的是西方文化的系统教育。在此之前,他只幼年时在家乡翠亨村念了几年私塾,受过一点儒学传统教育,这不过是启蒙性质,所学之程度不深。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对古诗词的格律音韵等并无研究,甚至对之还弄不懂,故他自谓“不能为诗”当是事实。其留给后人的大量文字宝库中仅有一首诗,这件事本身就是证明。现有资料充分证实,孙先生的《挽刘道一》这首诗,是请人代撰而由其署名的。这就是说,作为20世纪旷世伟人的孙中山不是诗人。

  2、《挽刘道一》诗的代撰人为汤增璧

  《挽刘道一》诗的著作权属于孙中山,此早已为人们所认同。不过,该诗为孙请人代笔也是事实。大陆学界的孙中山全集及其年谱长编之编辑(撰)者,早已关注到了这问题:如果说1981年版《孙中山全集》第1卷之编者,在收入《挽刘道一诗》时已在页下注里指出:“一说该诗为他人执笔,待考”的话,那么在10年后出版《孙中山年谱长编》时,其编撰者就在1907年2月3日条目的注中明确说明:“据汤钟琰记述,此诗为乃父汤增璧(揆郑)代拟。”从目前所见资料与论著来看,年谱长编取汤说是与史实相符的做法。

  其一,汤钟琰教授在介绍家父之生平行谊时谓:“父亲汤增璧,字公介,1881年生于江西萍乡,出身逊清秀才” ,为清末“应童子试……的最后一届”,“这一点是很明确的”。因此“他诗文……写得很好”。其还指出:家父“弱冠入南京两江师范,旋以官费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法律”,“留日时期为1904至1910年间,当不致有误”;他“1905年得黄兴宋教仁绍介,参加中国同盟会,并佐章太炎氏主编该会会刊《民报》及《民报》出至二十三期主编人又归章枚叔(即章太炎),而以汤公介副之。”汤教授以上的这些文字,就是为了说明先严增璧是一位考取过科举功名之生员,又是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笔之一。无论是由其深厚的国学功底与文字能力方面观之,还是从他与同盟会领导者的公交私谊关系上来看,他都能为孙中山代撰挽诗哀悼刘道一烈士。

  其二,汤钟琰在论文中提出了乃父增璧代孙中山撰《挽刘道一》诗稿的两项证据:一为实物证据,一为文字证据。其文在叙及实物证据时谓:父亲自辛亥前一年由日本归国后,先后在北京、长沙、萍乡、南昌、南京等地工作过,半生飘泊之境遇均不佳。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他通过《民报》早期负责人、时任南京国民政府要职之胡汉民的关系,才以“党国元老”(老同盟会会员)身份,在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内任编纂,从而使生活得以安定下来并有了保障。“大概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个闲职,父亲忽来雅兴,把几幅旧得发霉的名人字画重新裱糊一下,使(家里)那个小客厅顿时装璜得焕然一新。”在这些被裱之字画中,有一幅是老同盟会会员、《民报》前期负责人张继的“手写行书横幅,内容是父亲代撰的孙中山先生挽刘道一诗一首: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孽艰难堪,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嘶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他在横幅中书写完这首七律诗之后,“落款为‘右公介仁兄代总理挽刘道一诗,沧州溥泉张继敬书’”等字。汤文在谈到该字幅之由来时还指出:“因此诗系中山先生署名,故当时流传颇广。大概先严担心埋没了自己代撰的功绩,故请知情人如张继者书此条幅以证之。” 汤教授又在文中叙及家父代孙撰诗的文字证据。其写道:“1941年我在重庆教书时,见到官办的正中书局出了一本《革命诗文选》,其中属于孙中山先生名下的,亦列有此诗。父亲看了后找出张继的条幅,叫人拍了照,写了一封信给正中书局转给编者,但似乎没有下文。”他又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由渝返宁,家严曾任职于南京中华民国国史馆,“1948年5月殁于国史馆纂修任内”;国史馆在为汤增璧病逝所发出的《讣告》及其所附“行状”中,也讲到了他曾为孙中山代撰《挽刘道一》诗之事,记得内有“‘塞上秋风嘶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句,一时传诵士林……所指本此。”虽然我们现在无法找到张继为汤增璧所写条幅之实物,也不可能见到汤增璧本人写给正中书局的书信,及国史馆在他死后发出的《讣告》等文字,但笔者觉得汤钟琰在文中忆述家父这3件事的有关文字,应属可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