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兴中会、同盟会期间孙中山与海外洪门(3)

辛亥革命网 2013-09-16 00:00 来源:《民国档案》1996年第2期 作者:郭绪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兴中会、同盟会期间,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仅在国内依靠洪门会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而且把海外洪门也作为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

  《重订章程》的《纲领》中保留了洪门某些传统礼仪,如:“凡新进堂友,须遵守洪门香主陈近南先生遗训,行礼入闱。”这些传统礼仪的保留既不妨碍政治纲领的贯彻,而又适应洪门会众传统文化心态,这是孙中山高明的领导艺术的体现。新章在组织原则和人事制度等方面的进步性十分显著。例如规定:“所有堂友,无论新旧,其有才德出众者,皆能受众公举,以当本堂各职”。〔28〕这就改变了以往洪门中依照“三十六部半”的等级排列的封建等级制和论资排辈的落后的人事制度,而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形式,进行“受众公举”。新章废除了龙头大哥的终身制,以及“三十六部半”的“步位”晋升制,规定:“总理协理以四年为一任。管银、核数一年为一任。议员由初举时执筹,分作三班:第一班一年为一任,满期照数选人补充,或再举留任;……第三班三年为一任,满期补充。如是议员之中常有三分之二为熟手之人”。〔29〕这些规定体现了组织制度上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形式,取代了以往洪门的小生产者和游民的封建性组织形式。这就使海外洪门从组织制度上放弃了传统形式,跨入现代文明形式。

  此外,《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中还规定了权限、专责、保卫、薪俸、进款、支款、办法等项,都具体反映了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洪门致公堂从政治思想上与组织上进行领导、整顿与改造的精神。

   以上说明,孙中山为了领导海外洪门这支社会力量进行革命,不仅以民主革命的十六字纲领取代了洪门原有的“反清复明”的宗旨,而且从组织原则、人事制度诸方面,进行全面的整顿与改造。如此将海外洪门纳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轨道,使海外洪门走上了革命化、民主化、开明化的道路,也使海外洪门获得了新的、革命的生机,同时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

  (三)孙中山领导的“会内联合”与“堂内合作”

  1905年1月,孙中山抵比利时布鲁塞尔,着手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革命并建立革命组织。孙中山主张从改良会党入手,使留学生加入会党。他说:“会党之宗旨本在反清复明,近日宗旨晦,予等当然为之阐明,使复原状,且为改良其修款,俾尔辈学生亦得参加。盖会党之规章,成于明末陈近南先生。当时陈先生以士人无行,往往叛党,故以最粗最鄙之仪式及一切不通之文字为教条,俾士人见而生恶,不肯加入,因以保存致今。今日应反其道而行之,使学生得以加入,领袖若辈,始得有济。”“不然此等团体固在,我辈一动,而彼等出而阻碍,其妨我辈之行进也。”〔30〕孙中山继兴中会成立之后,继续主张共和知识分子与洪门会党结合以建立革命组织。

  但是,欧洲留学生中对这一问题的意见不一致,“反复争论三日三夜,结果始定为双方并进”。即学生革命团体与会党并进。可见,欧洲情况不同于美洲,欧洲缺乏美洲那样的海外洪门的社会基础,洪门未形成欧洲革命团体的主要形式。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东京出席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该会以孙中山提出的十六字纲领为纲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这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力量大联合的组织,同盟会在国内外的支分会共计45处,其中海外占24处。在海外的24处中,南洋10处。美洲7处,其余地区7处。〔31〕在南洋与美洲的这17处,多为原先洪门会党团体。同盟会成立后,继承兴中会的传统,重视在海外发展革命力量。

  同年10月下旬,孙中山抵西贡,亲自发动华侨,指出:洪门会党本为反清之明朝遗老所组织,应恢复其反清宗旨,为建立民国事业而尽力。遂成立同盟会分会。该地区洪门众多,堂号林立,常相斗争,害及治安。孙中山出面促使洪门团体和会众加入同盟会,“当地洪门各派取得统一,争斗消灭”。〔32〕这是实行“会内联合”方式。

  1908年孙中山与胡汉民、汪精卫等总结武装起义的经验教训,并成立同盟会南洋支部,另订分会总章及通信办法。当时胡汉民认为会党首领不足为依靠,其会众乃乌合之众,不足恃之为革命力量,应注全力于正式军队。但孙中山说:“会党性质我固知之,其战斗自不如正式军队;然军中人辄患恃重,故不能不以会党发难,诸役虽无成,然影响已不细。今后军队必能继起,吾人对于革命之一切失败,皆一切成功之种子也。”〔33〕可见,孙中山对于洪门会党的认识是辨证的,对于在国内依靠会党发动武装起义屡次失败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哲理,能够以伟大革命家的目光和气度看待失败与成功的辩证关系。1908年以前各次武装起义多依靠洪门会党,1908年以后,转向发动新军起义的重点,仍联络洪门会党以配合新军起义。至于海外洪门,仍然成为孙中山筹饷的主要依靠力量。

 1908年11月13日,孙中山抵达纽约,洪门老友黄溪(号佩泉)至码头迎接。〔34〕12月25日晚间与华侨商人会议组织革命团体事宜。

  1910年2月,孙中山赴旧金山将“少年学社”改组为同盟会分会,会名为“中华革命党”。对外仍用同盟会名义,该分会又称美国总支部,全美各分会由该会统辖。

  1911年2月,孙中山赴加拿大,这里华侨多倾向革命,保皇势力大减。2月6日,抵温哥华,发动洪门筹集革命经费。〔35〕该埠致公堂首捐一万港元。孙中山游至域多利,经冯自由等授意该处会员,提议以公产楼宇抵押,由大会通过,计得三万元。多伦多亦效法域多利,抵押得一万港元。〔36〕据黄花岗起义后,香港总机关统筹部统计,海外各地捐款,共收到十五万七千二百十三元,其中美洲侨胞捐款即为七万七千元之多。该数额内包括了旧金山大埠致公堂和加拿大域多利致公堂变产助饷的两笔大款。〔37〕

  1911年6月,孙中山抵旧金山。他总结此次广州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致公堂与同盟会未能合作,在美国仅由李是男筹捐得一万余元。为此他倡议旧金山致公总堂与同盟会实行组织联合。他与致公堂大佬黄三德、《大同日报》司理唐琼昌商议合作方法,欲令同盟会员一律加入致公堂,而致公堂则开特别会,删除繁文褥节,以优待同盟会员之加入。获黄、唐等赞成,遂由双方各在《大同日报》与《少年中国晨报》刊登联合布告,以示合作。〔38〕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