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孝战役是辛亥革命中决定性的会战

辛亥革命网 2021-11-16 08:59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魏光明 查看:

黄孝战役是辛亥革命中决定性的会战,一战摧垮清军主力,改朝换代,一战定江山。现在有人不明白,为什么黄孝战役是辛亥革命中的决定性会战。因此,我们有必要谈一谈。

  任何战争是有规律可循的,古今中外的军事统帅,其政治目的虽有不同,但运用战略战术规律是不变的,是有共性的。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战争,一般都有一个决定性的大会战,只有这个决定性大会战摧毁了忠于前朝军队的主力,前面这个朝代才会垮掉,而辛亥革命也不例外,黄孝战役就是辛亥革命中决定性的会战,一战摧垮清军主力,改朝换代,一战定江山。现在有人不明白,为什么黄孝战役是辛亥革命中的决定性会战。因此,我们有必要谈一谈。

  一、改朝换代的规律

  历史上改朝换代都是有一场战略决战的。典型的战役如:牧野之战,是周朝军队在周武王的指挥下打败纣王直接指挥的商朝军队主力,纣王战败自焚,商朝彻底覆灭。巨鹿之战,是项羽指挥的反秦联军与秦军大将章邯、王离指挥的秦军主力进行的大会战,秦军20万被消灭、20万人投降,秦军大将章邯向项羽投降。项羽称西楚霸王后,封章邯为雍王。经此一战,秦朝的军队主力彻底覆灭;秦朝高层分崩离析,秦二世被赵高杀死,赵高被众大臣杀死,新选出的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率众大臣向刘邦投降,秦朝彻底覆灭。

  大家熟悉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摧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使蒋家王朝在大陆的政权彻底崩溃。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历史上改朝换代都有一场血战。清朝本来就是一个暴力起家的王朝,据不完全统计,清军入关前后屠杀汉人8千万,全国因被清军屠杀、战乱饿死、瘟疫病死的老百姓至少有1亿8千7百万人。黄孝战役就是清朝搞烦了老百姓,老百姓组织起来反击满清军队。

  黄孝战役集中了12万多革命军,300多门大炮,而清军集中在武汉的只有3万多人,100多门大炮,懂军事的一看就知道,清军的仗很难打。现在某些人总喜欢拿汉阳、汉口的败仗说事,以为某革命党领导人搞不赢的,别人都搞不赢,殊不知某革命党领导人是被湖北人称之为“常败将军”的,军事才能很有限,有人说,黄孝战役一战打垮了清朝,这都没有用,只有革命党人在汉阳、汉口被人打得满地找牙,才能证明革命党人是不怕死的,这纯粹是笑话。众所周知,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所以我们必须把黄孝战役的历史传承下去。

  二、黄孝战役的策划、实施及伟大意义

  黄孝战役是辛亥革命中最大的一次会战,革命军方面投入了来自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广西、安徽、浙江、上海、广东等省市的精锐兵力3个军、3个支队、一个舰队共10余万人;清军方面投入了其最精锐的北洋六镇主力组成的两个军数万人。这一战役,双方投入兵力大大超过此前的汉阳、汉口保卫战和革命军攻克南京的作战。这一战,是革命军最精锐兵团与清军最精锐兵团的一次决定性会战,它与当时全国各地的战役配合,最终决定了清王朝的覆灭。

  黄孝战役规模宏大,战略战术高明,一战决定了中国的命运,是名副其实的一战定江山,其参战的将帅都成为了民国的主要领导人,例如革命军方面指挥官黎元洪,在黄孝战役胜利后,成为了民国总统;清军方面指挥官段祺瑞,在黄孝战役战败后率部反正,后来成为了民国总理;这一战是两强之间的对决,而且双方都名将云集,这一战集中了当时双方所有的军事家。革命军方面有黎元洪、沈秉堃、吴兆麟、李烈钧、梅馨、窦秉钧、蔡济民、何锡藩、张廷辅、王安澜、黎天才、姚宏陶、田镇藩、熊秉坤、姜明经、杨载雄、罗洪升、欧阳武、冯嗣鸿、赵恒惕等名将参加。清军方面有段祺瑞、徐树铮、靳云鹏、王占元、陈光远、李纯等名将参加,双方投入的都是王牌军,可以说谁输,谁的政权就完蛋。这一战,清军的战败,彻底粉碎了隆裕太后扫平江南的野心,使袁世凯、段祺瑞见识了革命军真正的战斗力,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跟着清朝打革命军没有好下场。袁世凯、段祺瑞的反正,不是良心发现,而是感到革命军对北洋清军的威胁。清帝的退位也不是隆裕太后被袁世凯讲的故事吓怕了,而是实实在在地感到清廷遭到了革命军的威胁。

  黄孝战役之所以某些人在掩盖,就是因为这个战役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这个战役使得南京临时政府(以及后来的国民党)、满清(以及后来的伪满洲国)、北洋军阀都极为尴尬。因为黄孝战役这一战,满清打丢了江山;北洋军因为这一战,损兵折将,在全国人面前丢尽了脸;而南京临时政府中某些人吹嘘“再战必亡”,只有南北议和,革命党人才能在满清那里搞几把“板凳”的计划彻底破灭。著名的“革命党人”汪精卫暗杀载沣失手,在北京被捕,被捕后很快投降,并与载沣、载涛、善耆、袁世凯会谈,达成一致意见,决定组建以溥仪为皇帝的君主立宪政府,所有革命党领导人都可以进入内阁,担任各部部长要职,某革命党主要领导人有望担任总理大臣。内阁由满清皇族、北洋军阀、革命党要人三方组成,皇帝由溥仪担任。汪精卫受到满清皇族、北洋军阀的热烈欢迎,并在袁世凯的主持下,与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拜了把兄弟;汪精卫与载沣、善耆、袁世凯结下深厚友谊,几十年后,汪精卫投降日本人,身居汪伪政权主席高位时,还称赞载沣、善耆、袁世凯是了不起的政治家。汪精卫把与载沣、袁世凯达成的协议,带到南京临时政府,并得到南京临时政府革命党要人的一致同意,他们的理由有3条(见李书城著《辛亥革命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

  1、袁世凯是一个奸黠狡诈、敢作敢为的人,如能满足其欲望,他对清室是无所顾惜的;否则,他也可以象曾国藩替清室出力,把太平天国搞垮一样将搞垮革命。只要他肯推翻清室,可使战争早停,人民早过太平日子,岂不甚好;如果不然,他会是革命党的敌人,如不能战胜他,革命党不仅得不到整个中国,连现在光复的土地还会失去也未可知。

  2、他们认为,当时南方除少数从正规军扩编的军队尚有作战能力外,大部分新编入伍的士兵多是城乡失业民众,尚未受过军事训练。实系乌合之众。从汉口、汉阳失败的经验看来,想依仗这种军队去冲锋陷阵,一直打到北京,是靠不住的。

  3、他们认为各省统兵大将如黎元洪、沈秉堃等一批人都靠不住。南京临时政府某些人认为拥戴袁世凯要好一些。

  简而言之,南京临时政府以汪精卫为首的投降派们认为,革命军及革命军的将领都靠不住,只有袁世凯是靠得住的,而且被袁世凯吓破了胆,生怕不听袁世凯的,会被袁世凯打死。他们以清朝的提案为基础,汪精卫在清朝、北洋军阀与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党人之间来回穿梭,三方整整磨牙一个多月。一开始隆裕太后认为她势力大,主张“清帝君主立宪”,说白了就是溥仪和隆裕太后继续当最大的老板;北洋军阀与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党都觉得,搞倒清朝没有把握,都支持搞“清帝君主立宪”。随着清军在黄孝战役中节节败退,北洋军阀与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党都意识到清朝快完蛋了,都同意搞“共和”,但隆裕太后坚持“清帝君主立宪”。直到黄孝战役全面胜利,清军彻底失败,隆裕太后走投无路,才宣布清帝退位的。这三波人认为宣传黄孝战役,等于给他们脸上抹黑,那他们怎么办呢?要么不吭声,要么篡改历史。

  黄孝战役从组织、策划到实施,都是参加黄孝战役的各省革命军在湖北群策群力完成的。当时为了统一指挥,参加黄孝战役的各省革命军选举黎元洪为大元帅,下达到各部队的命令都是以黎元洪的名义签发,但“命令”并不是黎元洪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之所以选择黎元洪,是因为他不像某些革命党人那样,以打反革命为名大搞窝里斗,黎元洪知道要团结老百姓和各省革命军去推翻清朝;再者黎元洪还有点军事才能,你跟他提一些正确建议,他还能听得懂,接受得了;不像某些革命党人,别人的正确建议,他听不进去,唯我独革,刚愎自用,动辄指责革命军里面这个是反革命、那个是反动派,恨不能全部打死。一听说清军来了,这些革命党人又吓破了胆,成了每战必败,每败必逃,每逃必丢下同伙不管的笑话。

  110年前,革命军和人民群众就已经意识到,专门搞窝里斗的所谓革命党人,是推翻清朝的重大障碍,因为推翻清朝需要团结各省的革命军和人民群众,形成人山人海、炮山炮海去打击清王朝。革命军和人民群众在黄孝战役的准备阶段,革命军和人民群众就与喜欢搞窝里斗的“革命党人”作了坚决斗争。黄孝战役把那些清军没来时,大搞窝里斗,清军来了,又吓破胆的所谓革命党人都清除出领导岗位,广泛发动革命军和人民群众,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们生产和购买了大批的新式武器和装备,吸收了大批的人民群众参军参战;采取了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战术,以12万多革命军、300多门大炮对清军3万余人、100多门大炮,展开了规模宏大的大会战,这一会战是前所未有的,从人数、火力上都创造了当时现代化战争的记录,是真正意义上现代化兵团的大会战,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一个划时代的战争记录。

  黄孝战役第一天,双方就以数百门大炮,炮战8小时,发射炮弹数万发,开创了中国炮战史上的新纪元。而革命军以正面牵制,两翼包抄的战术,从武昌到孝感方向实施总攻击,这种打法,深得兵法精髓,清军完全被打得落花流水。交战的第二天,革命军第三军攻占了蔡甸,革命军第二军攻占了黄陂的外围阵地,形成了对汉阳、汉口合围之势,按照这个进度,可以很快形成合围圈,将清军第一军合围在汉阳、汉口,并消灭之。

  此时清朝见势不妙,马上利用上了他的新朋友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党人”,叫他们马上发电给革命军,停止进攻,让清军舒舒服服地撤出合围圈,“革命党领导人”执行清朝的命令非常快,马上一字不差地发电给革命军,革命军接到这个命令都惊讶无比,这意味着革命军合围汉阳、汉口的计划完全作废。如按照南京临时政府的命令执行,就意味着清军退到黄陂、孝感后,由于没有受到很大的打击,清军的实力仍然很完整。清军在黄陂、孝感驻军,对武汉造成很大的威胁,他们随时可能对武汉发动攻击。而且当时南京临时政府的宣传很奇怪,他们不断地宣传清朝、袁世凯不可战胜,革命军不堪一击,且革命军多是反革命,革命军官兵无法理解南京临时政府到底屁股坐哪边?如果说坚持抗清的革命军是反革命,那隆裕太后、清朝皇帝都是革命的?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当时考虑到南京临时政府的宣传,头顶革命的招牌,还能骗到一部分人,为了抵消他们欺骗性宣传,为了团结南京临时政府中一部分愿意抗清的人,为了表示对南京临时政府的诚意,革命军还是停战了。革命军用这个行动向社会回应,革命军还是想与南京临时政府搞好关系,一起抗清的。

  现在某些所谓革命党人的支持者到处造谣,说集结在湖北的十几万革命军都是军阀的军队,不听南京临时政府的指挥,拆南京临时政府的台。这种说法一点都没有提到,南京临时政府某些领导人政治、军事才能极差,大兵团作战完全外行,且有严重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情绪,下的命令很多都是错的。如果一字不差地按照命令来,那正中满清的下怀,就会葬送革命军和支持革命军的老百姓,葬送辛亥革命,使得满清扫平江南的计划得以实现,到时候满清又要大肆屠城,老百姓又要尸横遍野了。这些所谓革命党人的支持者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拼命地给革命军和老百姓头上扣屎盆子。实际情况是,南京临时政府第一次说停战、第二次说停战,革命军都停战了,说明一开始革命军还是不想与南京临时政府搞掰,这也表现了革命军的诚意。但清朝对革命军威胁很大,黄孝战役肯定要进行下去,不彻底打掉清朝的进攻能力,革命军和老百姓很难生存下去,革命军和老百姓不可能容忍南京临时政府某些人,为了与满清做朋友,为了在满清内阁里搞到一把板凳,就一味牺牲革命军和老百姓的利益。革命军和老百姓最直接的利益是生存下去,谁要革命军和老百姓死,革命军和老百姓就会叫谁死。而段祺瑞的军队有枪有炮,比贼威胁要大得多,如果不把段祺瑞的军队赶出去,他可以再次打武汉,而南京临时政府就象一个拉偏架的,清朝占上风时打革命军,他不闻不问;革命军占上风打清朝的时候,他左一个停战令、右一个停战令,制止革命军打清朝。开始革命军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知道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朝勾勾搭搭的时候,大家就明白了,革命军决心不听他这个停战令,自己搞自己的黄孝战役。

  重新开展黄孝战役后,革命军采取了高超的战略战术,借鉴了“官渡之战”和“昆阳之战”的经验,以正面牵制与迂回穿插相结合的战术大破清军,清军在孝感、三叉埠、毛陈镇、杨店构成一个坚固的阵地,段祺瑞以第一军王牌主力第四镇10000多人,加强第一军军属炮兵近100门大炮,与下辖有6个协24000人、100多门大炮的革命军第二军正面顶牛,彼此伤亡惨重,清军以为顶住了革命军的主攻,却没有料到革命军第三军以一部兵力牵制清军驻毛陈镇的第六镇,以该军最精锐的湖南革命军独立第二混成协第一标和加强强大的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组成突击集团,从新沟迂回穿插,占领孝感县城,端掉了清军第一军第二军总统官段祺瑞的司令部,截断了清军的交通线,缴获了清军的大量武器装备,打掉了清军的指挥中心,致使清军第一军全线崩溃,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乘胜展开总攻击,战场上人山人海、炮山炮海,革命军的炮弹雨点般落到清军的阵地上,革命军的步兵、骑兵、工兵在炮兵的掩护下,对陷入混乱的清军第一军正面阵地实施了突破。由于孝感被革命军攻克,清军第一军失去了指挥,被截断了交通线,清军失去了粮食和弹药的补给,战斗力大减,因此清军第一军在三叉埠、毛陈镇、杨店的阵地也先后被突破,清军第一军被打得人仰马翻、尸横遍野。段祺瑞带残部北逃河南信阳后,见大势已去,率所部42名团以上军官通电全国,宣布反正;隆裕太后得知清军惨败,走投无路,这才于黄孝战役结束后第三天,即1912年2月12日宣布清帝退位,统治中国268年清王朝彻底覆灭。

  黄孝战役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没有黄孝战役会怎么样?如果没有黄孝战役,清朝战场形势一片大好,他们就会直下南京,消灭南京临时政府所有的人,一统中国。而后隆裕太后、载沣的禁卫军、八旗军就会与袁世凯、段祺瑞的北洋军进行决战,最后的胜利者就会成为真正的当权者,这才是符合逻辑的模式。就象当年吴三桂的军队与满清的军队联手,打败了李自成的军队和明朝的军队一样,而后满清军队与吴三桂军队进行了8年的血战,双方死伤了几十万人,吴三桂军队被彻底打垮,满清才确定了统治。同样的道理,如果满清和北洋军顺手的话,他们绝对不会跟南京临时政府谈判,他会消灭南京临时政府。搞谈判对满清来说就是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如果满清喜欢谈判的话,早就与明朝、洪秀全谈判了,他把南京临时政府的人拉到清政府做官,就象日本人扶持汪伪政权一样,利用投降的这一批汉奸去打击另一批坚持抗战的中国人,他们找的人都是一样,都是找汪精卫为突破口。众所周知汪精卫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投降了日本人,还拉走了国民党一大批高级官员,在日本人那里捞了个国民政府主席的“板凳”。手下汪伪军就有80万,另有大批汉奸组成的特务、警察、宪兵、便衣队、维持会,汪精卫通过这些人配合日本人,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疯狂扫荡,致使抗日军民遭到重大损失。

  其实汪精卫在辛亥革命时,也是玩的这一手,在战场上他们觉得清朝占上风时,汪精卫立马游说南京临时政府的人投降清朝,并联合清朝对革命军进行扫荡。革命军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发动黄孝战役,因为革命军不在战场上来一个根本性的转折,辛亥革命很快就要完蛋了。有人造谣说,辛亥革命没有打倒汉族地主和资本家,所以辛亥革命失败了。事实上,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推翻清朝,如果说连清朝都推不翻,那才叫辛亥革命真正是失败了。辛亥革命的时候,压倒一切的任务是打垮清朝,你在战场上不占优势,谈判多少次,都是他赢你输,什么原因呢?原因是他的拳头比你硬,你要他退出历史舞台;你在战场上打不赢他,你想让他下台,把“板凳”让给你怎么可能?事实上清朝与南京临时政府的谈判,开始时就是围绕以溥仪当皇帝、南京临时政府革命党人和北洋军阀、满清皇族组成内阁,搞“清帝君主立宪”为原则来谈判的;革命军正是认清了这一点,认为这样下去,辛亥革命真的要失败了;于是奋起一击,一举扭转了战局,推翻了清朝。

  黄孝战役战略战术的高明、武器装备的精良、参加兵力之多,在当时都是划时代的,可以说是中国军事史上一座丰碑,她一战摧垮了清王朝,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战定江山,黄孝战役一战摧垮了清军主力,使得清朝高层分崩离析,袁世凯、段祺瑞见大势已去,抛弃隆裕太后这个大老板,跳槽了。隆裕太后走投无路,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清帝退位。

  黄孝战役以实际行动,向全国人民宣告,任何人或任何集团,想凭借暴力,对人民群众实施烧光、杀光、抢光,都会被人民群众彻底打垮;正义的战争,必将胜利;而邪恶的势力,不管有多么的强大,都会被人民彻底打垮。

  黄孝战役大大地提高了我们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她彻底地粉碎了清王朝的民族压迫政策,使我们民族重新走向了复兴;她在有血性的中国人心中建立起一座永远的丰碑。参加黄孝战役的军民敢于战斗,善于战斗;救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