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王燊老师(3)
辛亥革命网 2013-10-3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图4]廖孟扬教授、徐约黄教授、曹连欣教授、刘道玉教授(前排左起第四位、第五位、第六位、第七位)在王燊(xīn)老师的遗体告别仪式上
(老)武汉大学家属区有一条主干道,大体上与珞珈山平行,是家属区的政治文化金融商业医疗休闲的中心,人称“武汉大学的中山大道”,也是北三区与南三区、东中区等宿舍区的分界线。往北的山坡上,也有一条与山平行(为简化叙述,姑且只取其中段而言吧)的干道,稍短稍窄。在“中山大道”小观园餐厅的正对面,一条向北的坡道连接着这两条平行干道,两横一竖三条路,恰如一个躺在山坡上的“工”字。我和王燊老师都住在北三区,都在“工”字的首笔附近。
只要天气允许,王燊老师和他的夫人吴老师是一定要出来走走的,路线就在“工”字上。而我和他们交谈的地方,又以“工”字的“T”部位为多,因为“中山大道”上车水马龙,讲话的、听话的,都费劲。
我们什么都谈,想到什么就谈什么(倒是天气,我们反而谈得不多)——王老师的睿智、深刻,豁达、刚毅,就在这每次的谈话之中浸润着我、开悟着我,这就是我说的,我在珞珈山上的必修课。天气好,每周至少两三次;运气好,可以连着几天,天天有。
一 王燊的“燊”,唸“xīn[新]”。不唸“shēn[申]”。
老师告诉我,按过去的行政区划,他是襄阳县人。但后来老家被划到宜城县去了。所以,“现在如果问我,我也说不好。反正都属于一个大襄阳市,随它去吧!——这种事,不是很要紧。”
但是说到他名字,老师就很认真了。“名字是长辈起的,好像还是爷爷起的。”
“燊”,木在下,木生火,火在上,旺盛,很自然,很平常。
有的字,就不平常。比方说,“杰”,是火在下,木在上,这就不一般。所以才是“杰”啊。
我问:“您的名字,为什么读‘xīn新’呢?字典上标的,可是读‘shēn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