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向共和的历程:辛亥革命功绩不可磨灭(3)
辛亥革命网 2010-03-22 00:0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龚书铎 李文海 查看:
这是当年中国历史画卷中最鲜明最突出的内容,其他什么都无法同它相比。不充分地看到这一点,便谈不上历史的真实。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形势使然。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革命形势已经成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走向共和,正是代表广大民众的意愿,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推翻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闸门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这篇文章中说:“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变化。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建立时就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革命要将“中国数千年来君主专制之治一扫而空”,新的“国家为人民之公产,凡人民之事,人民公理之”。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的《临时约法》,破天荒地明确宣告:“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普通老百姓至少在法理上从“子民”、“蚁民”一下子被承认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
走向共和,可以说是革命民主主义同君主专制主义的对立和斗争。这是一场生死搏斗。不是说对历史人物要“以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中起到的推动作用来评判”吗?在慈禧当政下,“大清帝国”江河日下,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只有推翻他们的统治,民族才有希望,社会才能进步。当然,慈禧也好,袁世凯也好,为了维护和巩固他们的统治,也做过一点儿在历史上起积极作用的事情,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在总体上代表中国社会中的腐朽力量、是民族罪人的本质。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所想的并不是一回事,探寻的也是不同的出路。不管慈禧是否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慈祥”、“温馨”、有“高雅情趣”,作为封建专制主义的总代表,她只能是共和的对立物。不管把袁世凯说得怎样“开明”、“进步”,他在必要时可以抛弃清朝政府,但他追求的依然是君主专制,而不是民主共和。这里用得着鲁迅在《二心集》里的一句话:“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这某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本阶级之外。说起来,好象又在提倡什么犯讳的阶级了,然而事实是如此的。”
在清朝统治者眼里,孙中山等革命者是大逆不道、犯上作乱的“叛贼”、“乱党”。如果以为追求共和主义的革命者和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封建统治者都在为救中国“找出路”,一道“走向共和”,岂不荒唐?!要是那样的话,革命岂不是多余的?包括秋瑾、黄花冈七十二烈士等在内的先烈们的流血牺牲岂不毫无价值?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带来的直接后果至少有两个:
第一,它使中国的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中国封建社会本来有个头,那就是皇帝。他是大权独揽的绝对权威,是反动统治秩序赖以保持稳定的重心。辛亥革命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反动统治就乱了套。这以后,从北洋军阀到南京政府,像走马灯似的一个接着一个登场,但始终不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辛亥革命在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抹杀的,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第二,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获得一次大解放。皇帝在过去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如今都可以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汹涌澎湃的思想解放潮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已开始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袁世凯在清王朝崩溃之局已成的情况下,表示“矢忠”共和,并且当了“民国总统”,但他的目的却是为了借革命之手取清朝皇帝而代之。一旦他自以为站稳了脚跟,便立刻宣布取消共和,恢复君主专制制度,自己做起皇帝来。但历史不会倒转,袁世凯的称帝很快在全国人民反对下失败了。革命所带来的已经发生了的变化,任谁也无法再把它全部抹杀掉。
当然,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毕竟有限。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实在根深蒂固,并不是一两次冲击就能推倒的。辛亥革命没有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孙中山期盼的“共和”受到挫折,人民的悲惨境遇依然如故。1921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未竟的事业,又向前迈进,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的旗帜下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响亮地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共和国。
由此可见,中国走向共和,走的是一条多么艰难曲折的道路!但同时又是一条多么值得中国人自豪的道路!
(责任编辑:风霜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