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武昌为“首义”(2)

辛亥革命网 2011-01-01 00:00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12.15 作者:裴高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史书论及辛亥革命,对同盟会领导的前十次起义均称“起义”,惟独对文学社与共进会发动的武昌起义,称为“首义”。学界对此鲜有系统论述

  自从孙中山明确提出“武昌首义”后,两岸三地的辛亥革命回忆录、辛亥革命史与中国国民党党史等,几乎皆沿用孙说或“武昌革命”或“湖北革命”。诸如,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武昌首义纪念词》,创办湖北第一个革命团体——花园山聚会的李廉方著《辛亥武昌首义记》,资深同盟会员曹亚伯著《武昌革命真史》,日知会员张难先著《湖北革命知之录》等。

  “首义”的标志

  在一次辛亥革命论坛上,笔者曾向著名史学家皮明庥先生请教此问题。皮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因为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一举成功,而且全国纷纷响应,产生了质变。故人们便称武昌起义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或称辛亥首义。”

  由此可以看出,武昌首义可诠释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次一举成功”。这里的“首义”,不能简单地以辛亥年起义时间先后界定。因为在辛亥年,武昌并非是率先起义之地。同年3月29日,在广州发生的黄花冈起义,比武昌要早半年;同年爆发的保路运动中,四川还发生了成都起义,且有四川各州县与邻近省份起而响应。

  那么,黄花冈起义为何不叫广州首义或黄花冈首义?成都起义不叫成都首义呢?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鲜有权威的解读,很少有学者专门论述。皮明庥先生在行将绣梓的《辛亥武昌首义纪实》一书中,作出了明确回答。他指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是全国性的革命运动,而且是由全国各省相继响应,相继独立和起义的组合行动。否则,就无所谓“首义”了。

  的确。尽管辛亥年的广州起义早于武昌起义,但因为没有推翻清廷广东当局的统治而夭折;在辛亥年掀起的四川保路运动中,虽然鄂、湘、粤三省纷纷响应,只可惜遭到四川总督赵尔丰的镇压而失败,未能推翻清廷在四川的统治。继而,党人又在四川资州起义,同样未能动摇全川的清朝统治。

  而武昌首义有别于其他的起义,它一举砸碎清廷湖广总督的国家机器,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政权,实现了辛亥革命的初步目的。笔者综合皮先生的观点,将武昌首义的主要标志概括为如下六个方面:

  武昌起义取得了革命性胜利。攻克了湖广总督署,光复了武汉三镇:武昌、汉阳与汉口。“因武而昌”的武昌,是湖广地区的政治中心,湖广总督府与布政司设于斯;“汉水之阴”(本想按方位更名汉阴,因陕西有汉阴县在先,只好以“汉阳”将错就错了)的汉阳,是近代中国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重镇,也是汉阳府所在地;全国第二大通商口岸汉口,设有汉黄德道、江汉关道与湖北巡警道。

  武昌起义得到全国各省、海外华侨与海军的响应。自武昌首义到汉阳失守的48天中,先后有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贵州、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等13个行省,先后宣布独立;清军海军反正。海内外各种志愿团体相继率敢死队、义勇军、奋勇军等纷纷来汉投身战斗。就连驻汉外国领事,也发表联合声明,承认起义军为交战团体。最后迫使清朝政权土崩瓦解,清帝退位。

  武昌起义建立了新政权。11月11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建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废止了清朝国号、国旗与纪年,恢复黄帝纪年,九角十八星旗军旗飘扬在武昌城头。紧接着,全国各省推举首义都督黎元洪为中央大都督兼海陆军大元帅。继而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正式成立中华民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