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99年系列回顾之被遗忘的女权(2)
辛亥革命网 2010-11-06 00:00 来源:中国经营报_中国经营网 作者:多城 查看:
1907年7月秋瑾在绍兴的大通学堂主持浙江地区起义,打算与远在安徽的徐锡麟遥相呼应,却因为机密泄露而被捕。被捕后两天,秋瑾在绍兴轩亭口引颈就义。
秋瑾之死在社会上引起了极为强烈的震撼。上海的《申报》、《时报》、《神州日报》,天津的《大公报》等都做了连续报道,并刊载多篇同情秋瑾的文章。她那文采飞扬的诗文和独树一帜的男装照片也频频见报,激发起人们的无穷遐想。到后来,不仅是新闻报道,连有关秋瑾的小说、戏曲也纷纷出台,舆论的浪潮越掀越高,站在秋瑾对立面的清廷大员们的公众形象一败涂地。
通俗历史总不免把典型人物加以放大,以至于让秋瑾的耀眼光芒遮掩了当年与她并肩战斗的同志们。另一位辛亥女杰唐群英,名声不及秋瑾响亮,豪气丝毫不逊,并具有更为成熟的政治素养。唐群英是湖南人,当秋瑾在湖南做媳妇时两人相识,结为至交。正是受到秋瑾的影响,唐群英也去了日本留学,并加入同盟会。她曾参与策划过花石起义,武昌起义之后又与张汉英一起组织过女子北伐队,亲身上过战场。辛亥革命成功后唐群英获得了二等嘉禾勋章。
辛亥革命期间,妇女界组织了多支军事组织,除了上面提到的北伐队之外,还有女子军、女子军事团、女子光复军、女子尚武会、女子决死队、女子暗杀队等等。上海一带由于妇女新式教育起步较早,女子革命队伍尤较北方活跃。不过,组织武装更多的是一种姿态,到底有多少队伍真的上过战场并无确切统计。但那时的革命女性已经很自然地发挥起女性的优势,在医疗、后勤、侦探情报等方面担起责任。
女权变女拳
在孙中山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一位名叫陈粹芬的女士曾在他身边陪伴多年。在那最艰苦的流亡岁月里,伴随孙中山左右的女人不是后来被视为“国母”的宋庆龄,也不是他的元配夫人卢慕贞,而是这位鲜为人知的陈粹芬。不过在辛亥革命胜利前后,陈粹芬淡出了孙中山的生活。由于她的地位实在是微不足道,以至于现在的史家还在考证她究竟是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与孙中山分手。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陈粹芬对离开孙中山从无怨言,革命胜利后也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安安静静地在南洋隐居。孙中山的家人则把陈粹芬视为他的“侧室”——这好歹是一个身份。
如果所有为辛亥革命出过力的女性都能向陈粹芬这样“识大体顾大局”,那就皆大欢喜,就不会闹出后面的许多纠纷了。但是显然,唐群英、林宗素这些人不仅仅是女革命者(碰巧性别为女的革命者),更是地地道道的女权革命者。男性革命者们争的是人权,在女性革命者看来,这个人权自然而然地包括妇女的人权。男人可以参政,女人也同样可以参政。男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女人也应该有。她们不但抱定这样的信念,而且一早就行动起来。1911年12月20日,民国尚未正式建立,福建女杰林宗素就带头发起了“女子参政同志会”,对女性进行参政培训。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女杰们满怀憧憬,积极准备迎接新纪元。
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向来在理论上支持妇女参政,并做过这样的承诺。1912年1月5日,国会尚在筹建,林宗素代表女界谒见孙大总统,要求他当面承诺允许女子参政,孙中山当即答应了下来。谁知道这条消息一经见报,立刻引来非议。无论是老革命章太炎、手握军权的江苏都督程德全、还是状元公张謇,都表示不满。以章太炎为首的中华民国联合会写信给孙中山说:“某女子以一语要求,大总统即片言许可,足未明定法令”,这么说也就罢了,后面紧接着又批评妇女们是无理取闹:“而当浮议嚣张之日,一得赞成,愈形恣肆。”字里行间对女人的蔑视表露无遗。当时正处于南北议和的艰苦时期,孙中山绝不会因为女子参政之事节外生枝,于是赶紧解释说,他那天跟林宗素不过是“个人闲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