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共和梦 为《辛亥督军吕逢樵》作序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吴越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督军吕逢樵》即将出版,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出版这样一部辛亥老人的传记,不仅仅具有纪念的意义。我们更应该从中看到辛亥革命
 

  《辛亥督军吕逢樵》即将出版,作为此书的知情者和支持者,我想说两件事情。一件是这部书的形成,一件是这部书的意义。

  我最早知道“唐良”这个名字,是听我父亲说起的。我父亲叫吴山,壶镇人,是唐良的学生。

  1908年前后,尽管我父亲自己才十几岁,却居然到“南顿小学堂”当起“老师”来。

  这个号称“文明”的小学堂,其实就他一个老师,不但要教国文、历史、地理,还要教体育。我们吴家世代习武,是他自作主张,第一个把拳术、剑法当体育课纳入小学课程。

  当时“革命党”三个字,已经在全中国叫响。壶镇虽然僻处浙南山乡,居然也有革命党人的公开活动。主持这一活动的中心人物,就是吕唐良——大名叫做吕逢樵。

  革命党在壶镇的活动,的确是“公开”的。秋瑾、王金发等革命党人来壶镇,吕逢樵就公开地请他们到崇正学堂去演说,还贴海报,欢迎任何人去听讲。

  当时革命党人的演说,并不是大声疾呼“打倒满清政府”,而是打着“宣传世界文明”的旗号,号召居民剪辫子、放小脚,鼓励家长要让孩子进文明小学,不再上私塾读四书五经。等等。因此,县里的知县虽然也有所耳闻,却无可奈何。因为当时“西风东渐”,“讲文明”是最“时髦”也是最“进步”的事情,道理上既无法反对,权力上也无法干涉。

  我父亲作为“文明小学”的老师,最向往的就是“文明”二字。只要有革命党人来宣传“文明”,他必定要去听讲。

  因此,他逐渐和吕逢樵熟识起来,并且倾向了革命。他自己率先剪了辫子,还参与赵舒领导的“小分队”,四处劝说老百姓剪辫子、放小脚。不知不觉中,他成了吕逢樵的学生,也参与了“革命行动”。——是不是也参与了地下武装活动,我父亲没给我说。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吕逢樵出任浙江军政府处州分府的督军,把我父亲也带了去,做的是文秘方面的工作。

  1913年,先是处州军政府被撤销,接着吕逢樵故去,当时就有传说:吕逢樵是被“自己人”暗害毒死的,只是没有证据。吕逢樵一死,我父亲失去靠山,军政府实际上已经不存在,就主动“辞职”,在南顿娶妻成家,跟着老丈人收山货做生意去了。

  直到抗战期间,我还在缙云见过赵舒老先生,他是我父亲的好朋友。他号澄志,和缙云话“真是”音近,我一直叫他“真是先生”。

  我所知道的有关“唐良”的故事,其实就这么点儿。

  198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决定出版我的《括苍山恩仇记》,派了美编室主任吕敬人随我到壶镇来采风,准备画插图,就住在我大姐家。我和大姐夫谈起《括苍山恩仇记》的续篇《括苍山风云记》,将要写到缙云县的辛亥革命,打算收集一些有关吕逢樵的材料,大姐这才告诉我:她和吕逢樵的女儿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于是就由我大姐带领,和吕敬人一起去了壶镇吕逢樵故居。当时吕逢樵的夫人还在,但是年纪已经很大,不过还认识我大姐。谈起我父亲曾经追随吕逢樵“闹革命”,她对我父亲居然还有些印象,可是谈起吕逢樵本人的事迹,反倒说不出个一二三来。那一天,我们只是拍了大量的照片,就回来了。

  1985年缙云县文联成立,聘请我担任名誉主席。1986年缙云文联组织一次笔会,会上我认识了周智飞和朱文风两位壶镇人。周智飞当时大学刚刚毕业,写作的兴趣和劲头都很足。我帮他发了几个中短篇以后,就动员他写长篇,而且告诉他吕逢樵的故事很值得一写,让他先着手搜集素材,做好创作的准备。

  在此期间,他告诉我朱文风老师也对这个题材有兴趣。我就鼓励他们两人合作,把壶镇这个“真人真事”的题材写好,一炮打响。

  大概是1996年吧,河北人民出版社有个编辑向我约稿,他们打算出版一套与辛亥革命有关的系列小说。我就把吕逢樵的选题推荐给他,他也表示可以接受。但是这时候周智飞已经改行从政,没有余力和朱老师合作了。1998年,是朱文风老师独力完成了本书的初稿《浙江潮》。我通读一遍之后,提出意见,他又修改了一遍,这才把稿子交给出版社。可惜中国的出版体制存在问题:婆婆多,却又没几个婆婆真的懂文化,扯皮的结果,是这套丛书最后没有运作成功,《浙江潮》的出版,也就胎死腹中。这一耽搁,就是好几年。

  朱老师是个事业心很强、也很执着的人,对于作品的没有顺利出版,并没有灰心失望,而是再接再厉,继续补充材料,进行多次修改。历时十几年,经过三易其稿,今天我看到的这第四稿,不论从文笔、从内涵看,都比十几年前的初稿强得多得多了。“文章是改出来的。” 从朱老师的这部著作中,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浙江潮》动手写的时候,虽然是按小说体描绘的,但这是真人真事,所有主角,都不是虚构的。实际上这是一部人物传记,具有文史资料价值。因此,作为文史资料出版,更能体现它的价值。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