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元和:“三·二九”广州起义——广州近现代史(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8 00:0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林元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黄花岗上,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的英烈们已长眠百年。今天,后人们为他们焚香祷告,洒酒祭奠,缅怀着他们推翻帝制的民主理想,复兴中

  攻督练公所一路途中遇上防勇,绕路攻龙王庙。喻培伦奋勇当先,投掷炸弹。战至半夜,终因寡不敌众,全身多处受伤,率众退至高阳里盟源米店,以米袋为垒向敌射击。力战数小时后被迫突围,喻培伦被俘遇害。往小北门的一路也很快遭遇清军,经过一夜激战,徐维扬率部突围,被敌逮捕。黄兴所率一部行至双门底后,与温带雄所率计划进攻水师行营的巡防营相遇,温部为入城方便,没有缠戴白巾,双方发生误会交火,战至最后,只剩黄兴一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装出城,4月30日回到香港。

  这次起义经过一昼夜的浴血奋战,终因孤军作战,双方力量悬殊,坚持一昼夜而失败,共牺牲86人。事后,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敛牺牲的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二

  有史学家评论,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是孙中山和同盟会发动的十几次起义中,规模最大、准备最充分、失败最壮烈、影响最深远的一次。

  据史料记载,以往同盟会的历次起义,基本上依靠会党和雇佣军,但是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同盟会可以说是下了血本。参加起义的人,包括留学生、华侨、新军的军官--遇难者之一林觉民即是日本庆应大学的学生,被俘后牺牲的喻培伦,是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他们基本上受过很好的教育,就知识层面来讲,他们无疑是一批有文化的中国人。但他们却为理想、革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放弃了自己的未来,并且走上了革命的最前线。他们的死,令孙中山非常痛心,他说:吾党精华,付之一炬。

  牺牲者之一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底底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林觉民的理想,也代表了起义所有志士的理想,当国家有前途的时候,个人才会有前途。他们的行动虽然失败了,他们的生命也就此结束了,但是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的影响也许足能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震动了全国,从而促使全国民主革命高潮更快地到来。

  事后,孙中山多次评价这次起义。起义失败的时候,在美国的孙中山认为此役义军的“勇敢英烈”,为世界各国所“未曾有”,“革命之声威从此愈振,而人心更奋发矣”。

  1914年孙中山说:“第一次革命,虽由武昌起义,而实广东三月廿九之役为之先。”后来在他的《建国方略》中,他做了如下评论:“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1921年12月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孙中山悼念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这一年,孙中山又为黄花岗纪功坊题写了“浩气长存”四个字。

  在孙中山去世的前一年,他依然念念不忘这次起义,又发表了《祭黄花岗烈士文》,并出席岭南大学举行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大会。在会上,孙中山发表演说,号召学习烈士的志气,“我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