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弟子规
辛亥革命网 2011-06-10 00:00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爱明太博 查看:
前言: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弟子规》是前清李毓秀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生活规范,人人做到与经典同行为贵。《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伟大的辛亥革命是一种运动;《弟子规》是一种教育,此二者于一百年前的历史交接之际,擦肩而去,此起彼伏,尤如一个潮涨与潮落。
革命,尤如一把规刀,它规范了新旧王朝的命和天下百姓的运;《弟子规》尤如一把规尺,它直量人心善恶,各自人生的起落与成败,殊不与此息息相关?
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它们又如期相遇了,久违的记忆啊!走过历史,它们又分别告诉人们哪些启迪呢?
人的任何一项成功,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的,革命也不例外。清庭的腐败造就了革命起义推翻王朝,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培育了辛亥革命的精英式人物如:孙中山、胡汉民、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等,他们无一不是深受中华儒家文化熏陶,乃至诸子百家文化的影响,而培养起无比爱国救国的热情的。
同样弟子规也是爱国救国的,因为人做好了,以小见大,国家能不好吗?正如弟子规上说得好: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里的号泣随,对国家来说,可以引申作当时的起义兵谏,虽然受到伤亡,为救祖国母亲也无怨无悔。革命是为了更好地实行民族、民权、民生的仁爱方针,但如果最主要的因素“民”不好了,那么族权生计能好吗?所以《弟子规》更是教良民的要典。此种良民正如《弟子规》上讲的,是何等大气磅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仁爱也没有了,那社会岂不天翻地覆?所以在当时革命是必须的,同时革命也是在五千年文明的传统文化道德框架下进行的。正所谓《弟子规》上讲: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慈禧政府的腐败无能遭致国乱当年,若再不治,亏将更大了。推翻它也实属维护罡常正道之举。因此革命的成功,也有革命人士传统文化基础和扎实底蕴的功劳。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爱国思想文化的教育,在满清时代,人人都读四书五经,家家户户都做到《弟子规》、《三字经》等家训。所以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必然是个有道德的志士。
但是,推翻了腐败清王朝的政治,并不意味着承载着它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也要一并去除,它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和诸子百家文化的精粹,至今在全世界各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可是如文革前期的反右倾扩大化而导致烂杀无辜,演进到文化大革命那样,推翻蒋家统治建立新中国后,有所谓“破除四旧”,是由于没有在旧政体瓦解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规范体系,而只有类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准军事化规范充当民事道德规范,这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粗犷的法律只能治表象之一时,弟子规却能治人心于世代。
从某种角度看辛亥革命的失败也一样,成立临时国民政府后,没有及时颁布治理民生道德的礼仪规范,代之以空洞的政治纲领口号来统领混乱的大众包括军阀,由于打破了传统礼制,人民没有了自己的规范,国家稳定必然不能长久,动乱危机必然四伏。果不其然,不久就发生了新文化运动,它彻底打破了传统“四旧”、孔家店等。把稳定神州几千年的良好规范,籍着革命运动的由头,连着封建渣滓彻底抛却了。这一抛就把《弟子规》抛了近百年。须知这神圣的规范是历代中国圣人的真心流露,为民生繁荣、国家政权平稳交接兴替而代代累积起来的,现在是破除容易,再建很难,因为人心不古,学坏容易,学好很难。须知,并不是因为传统文化而使国家衰弱,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限于篇幅不一一展开。您可以从周边继承传统文化的国家地区的强盛可窥一端。前几年胡主席不是推行八荣八耻吗,它就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而这种推动必然是以上行下效的形式为最佳信服的。自古以来,治理民心都是圣人在推动以令其不失。
除了新文化运动培养出了一批不遗余力破四旧的“文化先驱精英”们,接着就产生了国民党腐败殃民的政府,导致了内战,继而日本趁我内乱之机,侵占我国。乱世出英雄,一个伟大的政党坚定地站在历史舞台上了,共产党取得民众的心声,以《弟子规》来说是:“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共产党团结爱国仁人志士,把反动派赶出了大陆。但治国不象建国,它需要有周密的规范和良好的制约。而法律只是治标不治本。治本的是传统文化的仁者之心,反映在生活中,就是礼仪规范。但是中国经过种种运动,现在这种良好教育好象荡然无存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前我国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但它终究是外设的硬件,建设文明道德的高素质民众、还我国礼仪之邦的国际声誉,须从小孩教育、教学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