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这片神奇的土地——长篇小说《铁血首义路(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望见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武昌起义实在是一桩奇迹性的壮举。斗胆触摸武昌起义这段沉寂了百年的历史,顺利完成《铁血首义路》的写作,对我来说,确乎是件始料未及

  我想我之抉择,是我与这座城市注定的亲缘。有时候,当我徘徊在这座古老与繁华并存的城市中,很多的冲动都如江汉汇流,大潮涌动。很多的诉说都似九泉有知,心息相通。我也毫不怀疑,因为我与这些英雄们共同经历了那段光荣艰难的岁月,而相互间有了亲人般的信任和关照。即使我们阴阳两隔,我也能感知他们对我的呵护。为找寻一个旧址,我要问无数的人,费无数的口舌,我仍心甘情愿,兴奋雀跃。那些被今人忽略或改造的寻常巷陌,那些留下英雄足迹的苍山旧水、残垣断壁,都悄然隐匿在滚滚红尘里,我仍凭藉一颗虔诚的心与他们惊喜相逢。我知道他们也有笑迎游子返故乡的亲切和慰藉。喧嚣与漠视,繁华与虚荣,都不能给我纯真的心带来一星半点儿的干扰和伤害。因为我是属于这里的,是属于他们的,是属于百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壮举的。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撑,我常常情不自已,奇思迭出。特别是一些不打招呼的文学虚构,竟与历史真实呈天然的巧合,达到无缝链接。有时,我都免不了莫名惊诧。我想,这或许就是我与这片土地、这座城市天然的血缘亲情。

  每次走访,都使我的心更紧地贴近这片英雄的土地,更加迫不及待地投入创作。我怀揣一颗顶礼膜拜的心,试图循着英烈们的足迹,还原历史。让他们的英灵在我的小说里重生。我觉得我的写作一定要唤起这个城市不能忘却的记忆。

  武汉作者写武昌起义责无旁贷,也是近水楼台,得天独厚。为了借阅方便,我在省图书馆办了四张借书卡。通过借阅、购买、网络查寻、走访等多途径,收集了大量历史文献和一手素材。如:熊秉坤(《辛亥首义工程营发难概述》)、殷子衡(《狱中记》)、李西屏(《武昌起义纪事》)、黄元吉(《辛亥武昌首义真相》)、李白贞(《我所参加的辛亥革命工作》)、潘公复(《辛亥革命中的共进会》)、张文鼎(《炮八标起义经过与汉口战役》)、潘康时(《潘怡如自传》)等一批革命党人撰写的《辛亥首义回忆录》(共四辑),参考了贺觉非、冯天瑜先生的《辛亥武昌首义史》和徐凯希、田希富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列强与近代湖北社会》、华夏出版社出版(易杰雄主编、高九江著)的《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皮明庥先生主编的《汉口五百年》,以及武汉地方志、武昌起义人物传等大量宝贵的史料。

  人类历史的演进从来都是车轮滚滚,浩荡向前。他们无暇顾及车轮碾过的痕迹,和车辙下小花野草的命运。而我注意了他们。我喜欢在苍茫的时光隧道里,在寂寥的灯光下,用一颗孱弱的心聆听他们壮怀激烈的故事,注视他们俊逸轩昂的容颜。

  我不能不承认这个题材实在是一根难啃的硬骨头。千头万绪,众说纷纭。这是一部有关战争和历史的小说。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来说,别说写,就是读,也很少有女性读者会选择阅读和购买军事历史类的小说。我敢不自量力站出来,挑起这副担子,是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而作为一个女性写作者,又必须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我既要考虑男性读者对军事历史小说的口味需求,又要关照女性读者的审美情趣。于是,我把这部小说的基调定位为四个字:“铁血柔情”。革命加爱情,战争加生活。这样,战争就不是史书上只有叶脉,没有血肉,面无表情的知识介绍,而是生动的历史背景下历史的真实再现。爱情也不是脱离战争和历史背景的矫揉造作,而是时代和社会倒映在人们生活中的情感折射。小说取材亲历者回忆录。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都能在现实中看到旧址,在史书中找到出处。我要让男性读者从中读到修旧如旧的武昌起义史,又让女性读者读到她们牵肠挂肚荡气回肠的爱情。

  我唯恐贫弱的文字难以复活英雄们光芒四射声色壮丽的经典人生,无力再现那段叱咤风云震撼寰宇的峥嵘历程。我的心情一直颇不平静,因为我深知我的笔力和想象力都是有限的。我唯一自信的是我能尊重历史,让小人物像一滴水努力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小说取材武昌起义,主要横跨1896年至1911年十五年的时光。以汉口英租界巡捕房的翻译曹玉林与巡捕刘银根两个家庭两代人在武昌起义血与火、家与国的恩怨情仇悲观离合的生活故事为历史背景,以武昌起义酝酿发展爆发的史实经过为线索,展现武昌起义从花园山聚会,到科学补习所,到日知会,到军队同盟会,到群治学社,到振武学社,到文学社和共进会,两股力量最终合流,打响武昌起义的历史画卷,塑造一组起义英雄的光辉群象。试图以史学的冷静和文学的生动,诠释辛亥革命第一枪在武昌成功打响的历史成因、过程以及这场革命的局限性。用小说的方式,展示史学家公认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小说最后一个章节,在展示人物命运结局的同时,交待了武昌起义后发生的全国响应、清朝退位、民国建立、袁世凯篡夺革命政权等重大历史事件,简笔勾勒武昌起义后的历史全貌,让读者对武昌起义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我还想说,这虽然是一部试图还原历史真相的小说,尊重史实,客观公正,一直是我内心的一柄标尺,但虚构又是必须的。一场浩浩荡荡的历史壮举,牵涉的人物实在淼如烟海。人类社会演进的丰碑上难以刻下无法计数的英雄和普通人。历史书也只能留其主干。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之虚构又非虚构,而是掀开历史的尘埃,从历史的废墟里将他们翻找出来,还原其本来面目。让那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抬起头来,为人们所知晓。尽管如此,仍然不能穷尽那些为武昌起义默默牺牲无私奋斗的人们。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是永远的遗憾。我只能请求他们的宽恕。

  从2010年正月初五写下这本书的第一段文字,就一直因琐务缠身而撂荒,后于5月19日续写,边写边上传现在网连载,直到10月7日顺利完成小说初稿。当小说被网上读者普遍叫好,三家全国知名出版社争相购买这部小说出版权的时候,我不得不感恩这座神奇的城市,以及百年前那场史诗般的武昌起义。我知道,这本书之顺利诞出,以及读者的热捧,全因为武昌起义本身的历史份量和在人们心目中举足轻重的精神尊崇。

  初稿完成之时,正值举国上下热议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庆典之际。湖北省作协主动提出将《铁血首义路》纳入湖北文学界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献礼作品,并写入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五届五次全委会工作报告。我为这部小说生逢其时深感幸运。这是一场美丽的邂逅,或许也算得上是天作之合吧。能以这种方式表达我对这个城市深沉的爱恋,传达我对武昌起义英雄们无比的敬仰和不朽的怀念,足矣!

  我永远热爱脚下这片土地,因为这片土地永远拥有那些可歌可泣的起义英雄。

2011年1月27日于武昌东湖侧畔

  望见蓉,本名望建蓉,生于秭归茅坪,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当过教师,有在市、省、中央各级组织部工作的经历。现在湖北省作家协会工作,系武汉作协签约作家。2008年出版长篇小说《爱情斑马线》,获湖北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0年长篇小说《如影相随》入围起点中文网首届全球写作大展三十强。2010年底签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铁血首义路》,作为中国文学向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献礼作品。2011年出版散文集《那一点点心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