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阐释(2)
辛亥革命网 2016-10-08 10:49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黄埔杂志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的祖国统一思想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需求相结合的光芒,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他从历史的角度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统一,
思想内涵
孙中山的祖国统一思想不管是对历史,还是对现实,都寓意深长。
一、统一是深入中华民族灵魂的“历史意识”。

孙中山在《统一宣言》中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过去遇到许多破坏的力量。”这句话非常准确扼要地概括了中国为什么必须统一,而且能够统一的历史原因。在中国人民的观念中,早就形成统一是历史发展之“正,”是历史常态,而分裂则是历史发展之变,是一种不正常现象的观念;而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告诉人们,中国历史是一部“分久必合”的历史。正是这种主体理念和客观历史的双向促进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识”。在这一历史意识的支配下,那些凡是为国家统一做出过贡献的人,都会被认为是历史的功臣,获得后世人民的赞颂。而搞国家分裂者,则被后人唾骂为千古罪人,受到历史的谴责。
二、统一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分裂总是伴随着战争,而战争又必然造成千百万民众的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孙中山在描述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时说:“回忆年来南北纷战,兵灾迭见,市廛骚扰,闾里为墟,盗匪乘隙,纵横靡忌,百业凋残,老弱转徙,人民颠连困苦之情状,悚目恫心。”孙中山多次指出:“中国人民对连续不断的纷争和内战均厌倦,并深恶痛绝。他们坚决要求停止这些纷争,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1924年二次北上绕道日本时,孙中山更明确地指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
三、统一是完全的统一。
与孙中山同时代打着“统一”旗号来为自己谋利者大有人在,窃国大盗袁世凯,卖国求荣段祺瑞,一介武夫吴佩孚等也都言及“统一”,但实际行动却在亵渎统一。孙中山为祖国统一奔波于国内外,并提出国家统一的内容即:民族的统一,领土的统一,以及军政、内治、财政的统一。其中尤以民族统一为首要条件。为此还提出“五族统一”主张。孙中山总结说:“(中国从一个)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一落近代成为‘次殖民地’国家,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失去了民族精神,所以国家便一天退步一天。由此,为了统一中华,必须振兴民族精神,大家联合起来,成一个大国族团体……”“有了四万万人的大力量,共同去奋斗,无论我们民族处于什么地位,都可以恢复起来。”孙中山已深刻感觉到,民族的统一与国家的统一富强之间的必然联系。除首要条件外,以领土统一来维持主权不受侵犯,以军政统一来保证国内安定,以内治统一来保证国家秩序,以财政统一来保证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由此可见,他的祖国统一思想完全是建立在国家民族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四、统一的方式力主和平统一,并备以必要的武力。
孙中山说过:“文窃以为谋国之道,苟非变出非常,万不得已,不宜轻假兵戎,重为民困。”若有战争,全国老百姓必遭殃,为避免“庐舍为墟,生灵涂炭”现象的发生而实现国家统一,只有谋和平统一之路。综观孙中山一生的思想和实践,只要尚有和平统一中国的一线希望,他就决不放弃。在兴中会成立之初,他曾以请愿上书等方式表达推翻封建专制的愿望。民国建立之初,他更加重视和平环境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为了争取和平环境,他有过委曲求全,有过必要的妥协和让步,有过奋力争取,包括呼吁各方力量“以和平促进统一”和表示自己一定要竭尽全力以敦促和平统一的实现。当然,孙中山也不是完全地反对使用武力。当“上书”无效时他成为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的领导者。当袁世凯自食其言,使民国名存实亡时,孙中山在国内外领导并组织反袁斗争。当《临时约法》变成一纸空文时,他举起了护法大旗。可见实现国家统一的方式不能“一厢情愿”,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效行动。
孙中山选择了与共产党合作的道路,他认清只有共产党人才是他和平统一祖国的真诚伙伴。他说:凡赞助和平统一者,皆吾友;凡反对和平统一者,皆吾敌;而以往革命的不能成功,统一不能实现,“就是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1924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他创建了黄埔军校,领导建立了国民革命的第一支正规的革命武装。革命的军队是他打倒那些分裂祖国的反动军阀,实现祖国统一的强大后盾。
五、 统一要以民众为基本力量,通过国民议会取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孙中山非常重视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在《北上宣言》中他正式提出了“召集国民议会,以谋中国之统一与建设”的主张,这是孙中山把国家统一的希望直接寄托于人民的表现。因为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军阀“各派势力瓜分利益,垄断权利”,使群众处于国家事务之外,形成军阀与帝国主义勾结把持包揽一切的态势。他认为只有召开国民议会,使“全国各团体,都派出代表加入国民议会,研究现在时局的弊病,讨论补救的办法,”才能免于全国大难。他还说:“要解决国事,便不能靠那些议员,要靠我们国民自己。”孙中山在为祖国统一的过程中,曾借助过军阀的力量,也曾把希望寄托于国会议员等“策士”身上,但都令他失望。最后,他终于把目光落在全国人民身上,认识到祖国统一的基本力量在于人民,因此疾呼召开国民议会,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
思想结晶
孙中山曾认为:“中国眼前一时不能统一,是暂时的现象”,最后终归是要统一的。在他的那个时代,政客弄权,武人割据,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望没能实现。“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是孙中山的名言,也正是其思想的先进性之所在。他的祖国和平统一思想有着深刻的内涵,丰富的内容,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