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携手实现理想(2)

辛亥革命网 2011-08-24 00:00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赵炳炽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在海外生活超过半个世纪的华侨世家子弟,在这个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刻,笔者有特别深刻的体会和复杂的感受。

  “革命之母”的爱国情怀

  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刻,不能忘记对祖国无私奉献的华侨。一百年前,在异国他乡的同胞大多是营营役役以求温饱的“苦力”。可正是这群“苦力”,成了孙中山革命事业的靠山。孙中山尊称华侨为“革命之母”,这并非溢美之词,而是他经历了四十年出生入死艰苦奋斗后的肺腑之言。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孕育于香港、澳门,行动始自海外,革命过程多靠华侨支援。1894年,孙中山赴北京向李鸿章上书要求革新遭拒,随即远走美国檀香山组建兴中会鼓吹革命。起义失败后,转往日本创立同盟会,继续号召仁人志士投身革命行列。革命需要军饷、粮饷,需要人手和活动经费,为此孙中山到处奔波演说,呼吁同胞们捐输。在那个年代,侨社鲜有企业家,热烈响应捐献的人多为升斗小民。他们不但慷慨解囊,还仗义赴难。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郊外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掩埋的忠骨几乎全是华侨,其中六十八人是当时侨社下层秘密组织洪门的成员。

  长期以来,“华侨”与“爱国”之间被划上了等号,着实贴切不过。横跨近两个世纪的华侨历史,固然充满了血泪,但更多的是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和爱国爱乡的绚丽篇章。辛亥革命时期如此,反击日寇侵华的八年抗战亦如此。新中国诞生初期,百废待兴,华侨率先冲破列强围堵支援祖国重建大业。改革开放后,华侨意气风发为振兴中华加砖添瓦。每逢自然灾害肆虐神州大地,华侨总是第一时间投身抗灾救难。华侨,总是时刻牵挂着祖国母亲。

  今天,侨社越来越兴旺,祖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腾飞,中国人有了更开阔的视野,走出国门创业者越来越多。为数众多的新时代同胞为侨社注入了新鲜血液,侨社从质到量都发生了剧变。侨社的壮大令所在国政府和主流社会另眼相看,中华文化成了不可小觑的软实力。

  振兴中华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一百年过去了,孙中山与他同辈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依然在激励着我们。回顾中国的近代史,苦难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在,广大的社会基层民众均在屈辱中偷生。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因为他觉得救人的灵魂远比肉体重要。对当时社会的衰败与沉沦,鲁迅发出了无奈的感叹:怜其境遇、哀其愚昧、怒其不争。

  清王朝晚期的愚民政策,毒害了几代中国人;官场的腐败与无能,导致百业萧条,民不聊生,国力迅速衰退。“马关条约”让日本霸占了台湾;鸦片战争的结果,英国强租香港99年;八国联军践踏北京城,破坏、掠夺了中华无数国宝……诸多屈辱,如何洗刷?别无他法,唯有争气,方能浴火重生!孙中山与其他先辈民族英雄们的另一功绩是唤醒了民族的灵魂。

  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方面,辛亥革命是成功了。然而,这只是一个步骤和进程,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和最终目的是“振兴中华、统一中国”。“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中华民国”不等同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还有更高、更深远的意义。今天,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外侨胞都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缅怀历史伟人孙中山,这也是一个反思和鞭策自己的良机。孙中山的理想和先烈们的未竟之志—振兴中华、统一中国,作为后人的我们是否能担当、有能力去实现?令人欣慰的是,站了起来的中华民族,凭着聪明才智和大无畏的拼搏精神,在海峡两岸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世人面前扬眉吐气。尤其是在神州大陆,成就更加辉煌。中国,已是太空三强之一,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高铁建设技术领先群伦……这些让华裔同胞们引为自豪的惊世业绩,只用了短短数十年时间。

  然而,今天的成就离中华全面振兴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复兴之路上仍有妨碍着我们奋勇迈进的障碍和鸿沟,两岸同胞必须携手努力,方能克服和超越这些困难险阻。我们面前的障碍和鸿沟是两岸分离局面。这个国、共内战遗下的残局,消耗着中华民族的能量,拖慢了我们奔向目标的速度。有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两岸人民若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将是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今天,台海一片祥和,两岸人民不断增强、加深经贸合作,扩大全方位的交流,取得了互惠互利的成果,为两岸同胞带来了实际利益。若朝着这个正确方向走下去,孙中山“振兴中华、统一中国”的伟大理想必将很快实现!

  (作者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加拿大华人促进中国统一联盟主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