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携手实现理想

辛亥革命网 2011-08-24 00:00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赵炳炽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在海外生活超过半个世纪的华侨世家子弟,在这个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刻,笔者有特别深刻的体会和复杂的感受。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中华大地上爆发的那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推翻清王朝,建立了共和,为中国数千年封建制度划上了句号。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于10月10日发起的武昌起义,不仅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也唤醒了民众,使长期积弱的同胞们意识到必须奋发图强,方能过人应过的生活,方能抗拒列强的并吞图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喊出了“复兴中华、统一中国”的口号,至今仍然掷地有声,振奋人心。

  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在海外生活超过半个世纪的华侨世家子弟,在这个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刻,笔者有特别深刻的体会和复杂的感受。当笔者于1959年第一次与从未谋面的外叔祖在墨西哥相会时,他已年届七十有二。自从清朝末年离开家乡广东台山后,外叔祖再未回归故里。因此,对来自故乡的亲人,他有着特别殷切的期待。“君自家乡来,应知家乡事”。在秉烛夜谈中,对家事、国事,外叔祖都细细垂询。他自豪地表白,他是孙文的同盟会会员。他知道祖国已改朝换代了,但是他更关心家乡的人是否丰衣足食,祖国是否再不被列强欺凌,他是晚清时期民不聊生才远走异乡的呀。

  笔者此时想起了爱国诗人、文学家郁达夫留学日本时发出的呐喊:“祖国呀!您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今时今日,中国如旭日东升,引来了赞美之声,但是也招来嫉妒、打压。极目远眺,台湾海峡——那一道台湾先民口中的“黑水沟”,竟然还在阻隔着中华民族同心同德振兴中华的步伐。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临终前留下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难道不是我们的暮鼓晨钟么!

  全民景仰的孙中山

  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忘不了赴汤蹈火的革命先烈。如黄兴,1905年在日本拥护孙中山成立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选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章太炎,1906年出狱后在日本参加同盟会,用生花之笔主持报纸鼓吹革命;徐锡麟,1904年在上海参加光复会,1907年举义失败被捕后英勇就义;秋瑾,又称鉴湖女侠,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07年与徐锡麟一起举义失败被杀;宋教仁,1905年参加同盟会,1913年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上海。孙中山就是这些先辈和英烈的代表和杰出领袖。

  但是,孙中山毕竟有别于同辈革命先烈,他超越了他们。孙中山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作为思想武器,如人所熟知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有开阔的世界视野、虚怀若谷的胸怀和包容性。他洞悉世界潮流,善于取他人之长以补一己之短。与中国辛亥革命同一历史时期的就有俄国的十月革命,以及墨西哥驱逐西班牙殖民统治者的农民起义;当然,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变革也是孙中山的借镜。因此,孙中山喊出了“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学习、充实、求新,并为他的“民族、民生、民权”三民主义不断注入新内涵。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是小资产阶级知识精英领导、发起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当时民智未开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这群知识精英得风气之先,率先坐言起行,振臂疾呼投身革命,可敬可佩。然而,由于小资产阶级先天的局限性,革命没有在占绝大多数的下层社会扎根,成功变为昙花一现。孙中山并不气馁,他吸取教训、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前瞻性主张。

  纵观孙中山革命的一生,他光明磊落,坚韧不拔,无私无畏,有抱负、有理想,始终以国家、民族为念。称他是民族英雄、历史伟人毫不为过。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孙中山的巨幅画像与对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肖像互相辉映。中国人民怀念他、景仰他,称他为革命先行者。 因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被国民政府称为“国父”。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中国领土,居住的都是同种同文的中国人,孙中山永远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