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代领导人眼中的孙中山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3)
辛亥革命网 2011-10-07 00:0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袁元 查看:
“孙中山的研究问题还可以继续搞,有益处”
围绕孙中山的历史功绩,1987年2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加蓬总统邦戈时谈话时指出:“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邓小平还指出:“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
邓小平的谈话将孙中山的伟大的历史功绩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开创国共合作,导致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同时,关于孙中山的阶级局限,邓小平也指出:“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孙中山试图在中国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种种尝试和努力都失败了。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于是,他开始了新的探索和转变,但是从根本上说,他仍然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指出,“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的统治使中国继续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地位。”
关于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邓小平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1982年12月14日,邓小平在会见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新增选的政协常委马璧(原任台湾《政治评论》月刊社社长,1981年回内地定居)、范寿康(原任台湾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1982年从美国回国定居)时强调:“台湾讲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有各种解释,真正实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是我们。你们会熟悉建国以来我们所经历的事情,熟悉这方面情况很重要,我们走的路是曲折的。现在可以说,三中全会以来走的路证明是对的。”
同时,邓小平也注重推进关于孙中山的研究、纪念和宣传。1980年10月7日,邓小平任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1年10月9日,邓小平参加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并担任大会执行主席。1982年,在会见马璧、范寿康时,邓小平指出:“你们的行动要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家总是要统一的,你们带了头,这很重要。你们在内地要交点朋友。我们的风气也变了,过去‘左’,对交往造成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清理了这方面的错误。讲话不要有什么顾忌,想讲什么就讲什么,真正搞‘三不’,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至于孙中山的研究问题还可以继续搞,有益处。有些文章北京不便发表,可以在香港发表。”1986年,即孙中山诞辰120周年这一年,邓小平为《孙中山先生画册》题写了书名。
“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一个时代”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指出,“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此前,在1996年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就指出:“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我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一个时代。”这一评价充分肯定了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伟大领导者。
孙中山热切向往着国家的独立、富强与统一,在中国处于内忧外患、贫困落后境地之时,他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江泽民充分肯定了这一宏伟思想的历史意义,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指出:孙中山明确提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擘画了建设现代工业、交通和农业的蓝图,显示了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卓越见解和宏伟气魄。他认为,要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应该实行‘开放主义’,‘要学外国的长处’,同时强调‘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江泽民还强调,孙中山“坚决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指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江泽民认为,孙中山先生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对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中国人民,对一切有志于实现祖国富强、完成祖国统一的海内外同胞,仍然有着巨大的启迪、教育和鼓舞作用。
对于孙中山的局限性,江泽民也有清醒的认识,他指出:“任何伟大人物,都不可能不受到历史的局限,孙中山先生也有他的局限性。但他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包括从失败的教训中学习,从不停止探索前进的步伐,因而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江泽民强调,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尤其需要认真学习和大力提倡孙中山这种与时俱进的可贵精神。也就是说,既要继承孙中山,也要发展孙中山。
在谈到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时,江泽民特别指出,“在孙中山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志,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完成了他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他一生追求的振兴中华的目标,他所憧憬的一个现代化中国的美景,正在一步步地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而且在许多方面远远超出了他的设想。”
“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200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以“三个一生”、三个“始终”,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一生:“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这一评价,也准确概括了孙中山伟大而光辉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