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见蓉:纪念首义就是倾听城市心声,书写动人(2)
辛亥革命网 2011-09-2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望见蓉 查看:
在这期间,我还遇见了武汉作协第八届长篇小说笔会。笔会虽然只有一周半月,却使这部小说走上了正式创作日程;遇见了长江出版集团的门户网站现在网的小说大赛,使我每天马不停蹄至深夜,边写边上传。与读者友情互动。使小说仅用了五个月即在亢奋中顺利完成。
我感谢遇见,感谢每一次遇见背后的感动、收获和欣喜。感谢遇见,它使一个因底气不足而怯懦的人选择了一意孤行,坚守到底;也让一个因历史的纷纭和现实的繁华而迷路的人最终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我唯恐我贫弱的文字难以复活英雄们声色壮丽的经典人生,无力再现那段叱咤风云的峥嵘历程。我的心情一直颇不平静,因为我深知我的笔力和想象力都是有限的。我唯一自信的是我能尊重史实,书中的每一处历史事件都能在史书中找到出处,都能在现实的土壤里找到旧址。我试图用小说的方式,展示史学家公认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和这场革命的局限性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
我还想说,一场历史性的非凡壮举,涉及的人实在浩如烟海。历史书也只能留其主干。所以,尽管尊重史实,客观公正,一直是我内心的一柄标尺,但虚构又是必须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之虚构又非虚构,而是掀开历史的尘埃,将那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从历史的废墟里翻找出来,为人们所知晓。尽管如此,仍然不能穷尽那些为武昌起义默默牺牲无私奋斗的人们。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是永远的遗憾。我只能请求他们的宽恕。
在这硕果飘香的金秋时节,有众多的领导同仁和评论界媒体界的朋友,特别是还有从北京、宜昌、咸宁远道而来的老师朋友。你们众手划桨,甘为人梯,帮我采摘一枚文学的青果,让《铁血首义路》混迹于中国文学的繁枝绿叶之间,作为一份薄礼,奉献给脚下的这片土地和为这片土地流血牺牲的武昌起义英雄,算是帮我了却了一桩夙愿。我对你们充满了感激。
今天的活动,让我第一次有幸见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先生。这是一份空降而来的惊喜。潘社长拨冗出席,点评拙作,给一个无名小卒如此隆重的礼遇,让我分外感动,让我汗颜,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级出版社不搞论资排辈,不搞亲亲疏疏的风范和不拘小流,大海浩荡,兼容天下的气势。
今天的活动,还让我第一次见到了《铁血首义路》的责任编辑李明生老师。原来仅靠电话和电子邮件传达出的谦逊、真诚和厚道,变成了眼见为实。李明生老师是我之拙作最热情的鉴定者和支持者。他在看到书稿三天后,即打来电话,希望优先给他们出版。按正常流程,本来要用三个月给出的消息,一个月里就有了确切的出版决定。从而帮一堆文字顺利地实现了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的幸福。我深知这一切都只因武昌起义。我是沾了题材的光,沾了这片土地的光。
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省委宣传部,感谢陈连生副部长,感谢杜海波处长,感谢方方主席,感谢黄运全书记。感谢省作协各位同仁。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爱护和对我创作上的大力支持。感谢你们出席并组织了今天这场仪式。特别是方方主席的积极倡导和奔走呼号,才有了这场仪式。仪式使一个业余写手的私人表达,成为集体意志。这是一枚文学的水滴受到长江接纳的幸运,是我从不敢奢望的盛典。这是一份迟到的礼物,因精诚所致,而生逢其时。这是一场美丽的邂逅,或许也算作天作之合。
我愿点燃一本书!让它以轻烟的方式抵达九泉之下,告慰武昌起义的英雄们!仁爱慈厚的地母啊,愿在您的怀里,永安他们的魂灵!
谢谢大家!
(本文系望见蓉在《铁血首义路》首发式上发表的创作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