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见蓉:纪念首义就是倾听城市心声,书写动人

辛亥革命网 2011-09-2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望见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我一直以为武昌起义是武汉的特产,武汉的名片。我想说,我深情地爱着武汉。对于一个亲近文字的业余写手,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爱,最好的方
 

  列位:

  上午好!感谢各位亲友高朋,师者学子齐聚一堂,莅临向辛亥革命百年献礼的现场。这是一场革命与一个世纪的约定,也是一段历史与一部书的约定。在此,我要感谢武昌起义,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感谢省作协武汉作协,最后也要感谢我自己。

  我一直以为武昌起义是武汉的特产,武汉的名片。我想说,我深情地爱着武汉。对于一个亲近文字的业余写手,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爱,最好的方式,就是倾听这个城市的心声,书写这个城市最动人的故事。

  斗胆触摸武昌起义这段沉寂了百年的历史,顺利完成《铁血首义路》的写作,对我来说,确乎是场命中注定的偶然。

  我要感谢在我写作过程中的每一次遇见。遇见是偶然的机缘,或许正是上帝之手,帮我轻轻推开一扇扇虚掩的门,让我披荆斩棘披星戴月,最终踏上那条攸长曲折的铁血首义之路。

  两年前,在我作为干部考察组成员来到省社科联考察谈话的时候,我遇见了一个叫周波的女干部。她是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的主任。她听我说想写武昌起义的小说,热情地为我提供了一套冯天瑜先生的学术丛书。正是冯天瑜先生和贺觉非先生合著的《辛亥武昌首义史》帮我在纷乱的历史丛林里,找到了一条铺满阳光的小径,这就是武昌起义酝酿发展爆发的史实经过。这条线索删繁就简,成为我小说构思的主线。

  依然是周波,告诉我红楼副馆长王兴科的电话。通过他,我拜访了熊秉坤先生的儿子、八十高龄白发苍苍的熊辉先生。当熊老得知我忝列武汉作协签约作家的时候,他的激动、他的热情,让我看到了一个武昌起义亲历者后代对用文学作品反映那段历史的期待。熊老给我讲他父亲的轶闻趣事,比如熊秉坤撞倒洋人,踢倒祖宗的牌位,与革命者做结拜兄弟,这些都写进了我的小说。熊老又介绍我认识了炮八标刘裕海的孙子也是“武汉通”刘谦定先生,还把他所认识的数十名武昌起义亲历者后裔的电话号码抄与我。他引领我重走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旧址,带着我平生第一次登上起义门。在他眼里,作家是没有性别的,也没有专业和业余的区别。这份信任和期待交汇成一股暖流,冲决了我的退路。

  我与刘谦定先生从未谋面。他身患重疾,远居青山。尽管如此,电话里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帮我印证武昌起义的每一处旧址。

  武汉作者写武昌起义是近水楼台。我在省图办了四张借书卡。在浩瀚的书海里,我遇见了武昌起义亲历者写下的四本回忆录。书很薄,却像汪洋中的四盏航灯,成为我写作中最坚强的依靠。

  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我遇见了省图书馆的女管理员沈东。在她管理的资料室里,我如饥似渴,如鱼得水。每找一份资料,她都帮我扫描复印。让我对汉口的码头文化,对辛亥革命志士的生平长相有了准确的认识。

  还有我的朋友亲人,我遇见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好心情,他们陪我走很多的弯路,费无数的口舌,只为和我一起分享与武昌起义旧址亲切相逢的喜悦。这些宝贵的史料都成为我小说的源头活水。

  武昌起义九十九周年那天,细雨低泣,我只身去武汉造船厂原湖广总督署彭刘杨烈士就义处敬献花环。问门口卖花的大嫂,这彭刘杨是哪几个人,为何有条彭刘杨路?她都摇头不知。随便问一位路人,彭刘杨是哪几个人?十之八九也是模糊不清的。

  每次走访,都使我的心更紧地贴近这片英雄的土地,更加迫不及待地投入创作。我怀揣一颗顶礼膜拜的心,试图循着英烈们的足迹,还原历史。让他们的英灵在我的小说里重生。我觉得我的写作一定要唤起这个城市不能忘却的记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