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台湾的感触
辛亥革命网 2012-08-0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忠汉 查看:
祖国的宝岛台湾一直是我心神向往的地方。从神话传说中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瀛洲”,到三国东吴、隋朝炀帝派军队出海远征的“夷洲”、“流求”,再到元明时期出现在官方记载中的“台湾”,反映出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台湾的发现认识、开发建设、往来交流、管辖治理的史实。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位于我国东南海域,地形椭圆、狭长,南北长达395公里,东西宽为144公里,海岸线长1140公里。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中央山脉纵贯南北,放眼望去,真是一派群山环绕、树木成林的美景佳境。没曾想,在我有生之年能亲临台湾岛,真是感受颇多,不是笔墨所能及,现记述几则。
感受直航的便捷
曾几何时,台湾在我心中是非常遥远的一个梦景,也是我心中最大的心愿,浅浅的台湾海峡尽管只有100多海里宽,武汉到台北直线距离也不过1000公里,但却让人望而却步、望“峡”兴叹几十年。没想到今天这个梦景变成了现实,我竟然踏上了这块瑰宝之地,饱览了秀丽的美景,感受了久别的情谊。旧年,受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的邀请,湖北省黄埔同学会组团赴台湾参访,我有幸随行,了却了多年的凤愿。飞机从武汉天河机场起飞,我依窗俯瞰苍茫大地,那渐行渐远的江湖田野、道路房舍,宛若纵横交错的军事沙盘,荡涤去了战争的漫漫硝烟,显得恬适安祥,如景如画。那蜿蜒曲折、沃野千里的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像一条玉带,收入我的眼底,我要带着她飞越高山、飞过台湾海峡。
飞机飞行的两个多小时中,我们几位80岁的老人没感到什么不适,大家或眺望窗外美景,或相互交谈。当飞机平稳地降落到台北松山机场时,我感到既轻松,又激动。轻松的是,这么快我们就到台湾了,跟到北京、广州的时间差不多,没感到旅途疲劳和辛苦。听航空界的朋友说,其实如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直航,武汉到台北的时间还可缩短,只要1小时40分钟。激动的是,这1000多公里的距离,这2个多小时的路程里,曾是那样难以跨越的鸿沟天堑。这条路上有多少辛酸眼泪、惆怅别离,有多少望眼欲穿的期盼、等待,有多少艰辛的努力和心血的付出。从全国人大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首提实现两岸“三通”,即两岸之间双向的直接通邮、通商与通航,到1997年4月,福州、厦门和高雄间的海上试点直航、2005年两岸航空公司的春节包机、2008年7月的两岸周末包机 ,两岸排除重重阻隔,经过反复磋商谈判,终于迎来了2008年11月4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台北签署的《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当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正式启动,而武汉市则被列为两岸空中直航12个城市之一,于当年12月25日实现了双向航班对开,成为中部六省最早开通直飞台湾航班的城市。今天,往来于武汉、台湾的航班有11对,大陆的南方航空、东方航空公司,台湾的复兴航空、中华航空公司参与营运。几十年的曲折路,一朝终于“截弯取直”了,终于“天堑变通途”了,使“咫尺天涯”变为了“天涯咫尺”。而今天,我能成为鄂台直航的见证人,这怎能不令人激动。我想,比我更激动的一定大有人在,那些两岸有亲人牵挂的人们,那些在鄂投资经商的台胞,再不用舟车劳顿,辗转香港了,时间上、费用上也节省了一大截。这条空中的“路”大大缩短了两岸的距离,也拉近了两岸人民心中的距离,为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感受同学、同乡的情谊
飞机抵达台北松山机场后已近晚上7时,在机场迎候我们的中华文化经济交流协会和湖北同乡会专车来接,并为我们接风洗尘。尽管大家素昧平生,可是一个“乡情”,一扫所有的陌生。大家执手谈心,谈湖北的建设和发展,谈家乡的变化、变迁,谈论着一条路、一座桥,长江上建起的座座大桥更是让大家赞不绝口。看得出,这些多年远游台湾的游子们,非常关心家乡的一点一滴;那未改的乡音是他们一生的标签,“我是湖北人”让人感受到几分苍凉、几分亲近。不禁让人想起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真是“乡音无改鬓毛衰”,却又有些许“少小离家老大”未能“回”的惆怅。据悉,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的湖北籍老兵有5万多人, 60多年过去,加上二代、三代,现在在台湾大概有25万湖北人。远行千里不忘“根”,这些在台的湖北人对家乡、家乡人,都怀有深深的感情,许多人回乡投资经商、办学,支援家乡的建设。每当有湖北的团组到台湾,湖北同乡会也会热情接待,叙谈家常,让人先有了一种亲不亲家乡人的感触。后来我们到高雄的黄埔村参观时,看到我们乘座的“湖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专车”时,就有当地老人主动上前搭话,询问我们“是从湖北来的吗?”并告诉我们自己是荆州人,来台60多年,与家乡亲人断了音讯,曾向家乡写过2封信,寻找亲人,却是泥牛入海,自己年级大了,也不能回去,但思乡之情一日未断。我们参访团中正好有一位荆州海外联谊会的同志,主动说自己回去可以帮忙找找。是啊,两岸人为分离了60多年,阻隔了多少思乡情,流下了多少思乡泪。我们真希望这人间的悲剧不再继续,让两岸间同胞返乡、回乡、探亲、访友成为平常。
当我们回到下榻的酒店时,服务员告诉我们,有一位叫王显的老人等候我们3个多小时,刚刚离去。王显是东北吉林人,是我们23期第3总队的同学,他与陆铁明副会长在同一中队。1949年12月,本该1950年春毕业的黄埔23期,因战事紧迫提前毕业,加入战斗序列。12月25日,大陆最后一批黄埔生3000多人宣布起义,大多数人留在大陆,由于之前空运了部分学生及其他原因,也有部分人去了台湾。据了解23期黄埔生在台湾大概有70-80人,目前健在的40多人,而王显是23期黄埔生在台湾军阶最高的人,升至中将,也曾是黄埔23期联谊会的会长。尽管是同期同总队、同中队,但800多人一个总队,在校时我们并不相识。出发前,我们只告知王显同学我们到达台湾的时间和酒店,由于细节上的失误,没想到让80多岁的老人在酒店等候我们多时而未果,令我们心中忐忑不安。怀着激动、忐忑的心情,抵达台湾的第一夜,我久久难以入眠。更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大早7点多钟,王显又冒雨赶到酒店,与我们相会。当我们拥抱在一起时,百感交集。当年在成都双流黄埔军校,我们这些年龄在18岁至22岁之间的青年,个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同窗岁月留给我们多少共同的回忆。艰苦的生活,严格的训练,砥砺了我们的意志,也铸就了我们的精神,亲爱精诚、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成为维系成千上万黄埔同学的纽带。60年逝去了一个甲子,我们相聚在台湾,并不相熟的我们却一点都不陌生,这就是黄埔情、同窗情。在与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的20多位成员座谈时,台北其他3位23期同学也赶来相聚,这其中就有湖北大悟人,现任在台23期联谊会会长的高树安少将。那天,大家谈着、聊着、唱着,热烈而激动。我也乘兴赋诗一首:“朝思暮想忆同窗,分别已逾六十年。忆昔双流同入伍,练兵场上习武忙。精忠报国男儿志,反独促统黄埔篇。今日台北重聚首,毕生难忘这一天。”座在我旁边的王显马上握着我的手连声说“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