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渊后裔代表在廷锴纪念中学建校20周年庆典上(2)
辛亥革命网 2012-05-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何潇鸿 查看:
蔡廷锴看到自己的旧部弃暗投明,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便兴奋地对何宝松说:“你走这条路走对了!你要走到底!……”何宝松感激地点头,他见老将军意气风发,神采奕奕,仍然那么热情亲切,感到十分高兴。他想起十多年前,有一次,蔡廷锴将军到南京陆军大学视察,校长杨杰请蔡将军给学员作报告的情形,杨校长向学员介绍说:
“蔡廷锴将军是骁勇善战的英雄,不用介绍,你们也知道的。现在请他给大家讲课,他满肚子都是战术!”他这一说,大家都吃吃地笑了起来……
蔡廷锴看到这位作战勇敢的年轻师长和平起义,非常赞赏,就语重心肠地对何宝松说:“由于你们和平起义,故宫文物得以保全。你们是民族的功臣!是立了大功的!你既然选定了这条路子,就勇敢地走下去,你还年轻,作战勇敢,但光勇敢不行,还得学习,不断进步,前途无量!……”
何宝松感激地望着老将军,并告诉蔡将军,他的师都是广东兵,将要编入两广纵队,南下作战,解放广东。
北平会面不久,何宝松将军便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24师南下,所向披靡。从北京一直打到海南岛,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勋劳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何宝松一直担任广东省民政厅副厅长、年纪大了以后,任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上个世纪80年代初,经何宝松将军政协提案,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得以逐步整修、维护,他也是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属联谊会的名誉会长,十九路军联谊会在他和十九路军陵园管理处的领导和关怀下,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广州沙河顶的十九路军陵园已经被命名为国家、省和广州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三A级的风景旅游区。
上个世纪80年代,刚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浩劫的中国,百毁待兴。已经担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的何宝松将军,在广州召开的一次会议间隙,见到救命恩人何尚文的儿子何程云时,当着现场一百多名与会者的面,扶着他的肩膀放声大哭,全场均为之动容。
我姑爷梁世骥将军,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曾参加讨袁战争、直奉之战,在中山先生成立的粤军第一师任营长。后投身于蔡廷锴将军领导的十九路军,先后任团长、旅长。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任十九路军61师1团团长,在吴凇口——江湾、庙行血战中,亲自指挥部队冲锋陷阵、英勇杀敌,不幸身负重伤。梁世骥的父亲:清末廪生、日本明治大学“法科”毕业,在日本东京最早加入同盟会的会员梁石荪先生,当时也正好在上海,当得知儿子到了上海,并且在前线亲自指挥部队抗击日寇时,便不顾个人安危,亲到一团前线支援,当姑爷梁世骥团长身负重伤后,又一直守在担架前流着眼泪为儿子打气,蔡廷锴军长三次命令姑爷撤离火线,到后方抢救,姑爷都抗命留守前线,继续指挥战斗,直至蔡、蒋二将军勒令梁世骥撤离火线,他才后撤至简易战地医疗点接受抢救,当时已经处于休克状态。姑母何瑛——原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市人大代表,著名社会活动家,当时对丈夫的抗日爱国行动也全力支持。直至“一·二八”血战过去整整60多年后的90年代末,姑母已经是90多岁的老太太了,对我讲起当年江湾、庙行战役时仍唏嘘不已。
姑爷三次违抗军令、父子上阵、同仇敌忾与日寇血战的事迹在大江南北迅速传开,各大抗日媒体争相报导,大大鼓舞和激发了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斗志,当消息传到家乡梅州,当地政府立即派人敲锣打鼓到姑爷老家梅县松口和岳父何子渊先生在兴宁石马的新居光裕庐祝贺。梁何两家杀猪宰羊,大摆筵席招待四面八方前来致庆的亲朋。
1933年11月22日,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前辈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梁世骥在蔡将军部任十九路军61师师长。福建人民政府被瓦解后,1934年春,他回到广州,在当时主粤的陈济棠部任第一集团军参谋长。1936年,陈济棠下台后,军队受改编,梁世骥先后担任63军46旅旅长、63军154师中将师长,61军副军长,中将教育长、中将高参等职。曾率领全体将士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和粤北会战等战役,给日寇予沉重打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立下了赫赫战功。
抗战胜利后,他也不满国共内战,拒任广东行营绥靖主任等职,毅然回家乡梅州松口闲居达两年之久,后来到了香港。
1948年10月,在香港由李伯球介绍加入农工民主党,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党的成员。1949年3月,受农工民主党委派,任广东行营主任余汉谋的参谋长,在任期间,他为中共有关部门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军事情报。并奉命做余的策反工作,不幸功败垂成,身份暴露,匆忙乘飞机从海南返回香港。
1949年秋,叶剑英接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即电召梁世骥来穗,他从香港返回,历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主任等职。1957年,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候补委员。在任期间,他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77年11月26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
同学们:1932年淞沪抗战的硝烟已经散去近70个年头,回眸离我们远去的60甲子,当年可歌可泣的一幕幕情景仿佛仍然在眼前浮现。今天,让我们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将我们的学业完成好,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才能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前辈!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学业进步!谢谢大家!
(何潇鸿:“中国同盟会”广州遗属联谊会、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属(广州)联谊会会员,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重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