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春愁”祭英魂(4)
辛亥革命网 2012-05-04 00:00 来源:你好台湾网 作者:何端端 查看:
黄志平教授介绍说,丘逢甲出生在一个具有浓厚爱国爱乡思想、生活上保持清朴风尚的乡村塾师家庭,自幼受清朴刚正家风的熏陶和艰苦生活的磨练,“幼负大志”,渴望报效国家民族。丘逢甲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六七岁即能吟读、属对。14岁时赴台南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受福建巡抚兼学台丁日昌注意,特赠“东宁才子”印一方,由此闻名全台。1888年参加乡试,中试为举人。第二年春,赴京参加会试,中进士,此时丘逢甲年仅26岁。一生爱台护台、渴望祖国统一的感情更是为这位“东宁才子”提供了诗篇创作的不竭动力。
黄志平:类似这样诗句很多了,“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要收回台湾,完成祖国统一。所以这个抗日保台的斗争,锤炼了丘逢甲的感情和意志。复台、保台是他终生的志向,毕生矢志于献身这个事业。所以以后他在大陆从事教育,培养人才,以后还投身到民主革命的洪流。这跟他热爱台湾,保护台湾,愿望祖国统一这个情怀是分不开的。
黄志平教授说,丘逢甲的诗作中不仅饱含爱国爱台深情,还体现出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渴望,对辛亥革命的热情。去年12月在丘逢甲故居地广东蕉岭县召开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和纪念丘逢甲先生诞辰147周年研讨会”上,两岸学者对此达成了共识。
黄志平:大家认为丘逢甲先生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的代表人物。他有赞助康梁维新,后来进而拥护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所以尽管他早期是进士出身,是拥护君主立宪,后来他完全拥戴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他有诗歌为证。他到南京开会的时候,曾经写过《谒明孝陵》这首诗:郁郁钟山紫气腾,中华民族此重兴。江山一统都新定,大纛鸣笳谒孝陵。这可以说是丘逢甲的绝笔诗,江山一统,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推翻了封建制度,在南京定下来。中华民族从此崛起在世界民族之林。他拥戴辛亥革命的热情是非常高涨的。他自己的诗作里面,称赞和宣传孙中山民主共和的思想,也重视民生,重视人权自由。他的诗作里有这样的诗句嘛:自由钟起国民魂。
两岸学者一致认同,丘逢甲不仅用诗歌赞颂革命,自己也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实际贡献。丘逢甲内渡大陆后,曾投身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何子渊等革命党人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后来还被推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
黄志平:另一个丘逢甲的思想文化遗产,就是大家认为他不仅用诗歌来称赞辛亥革命,而且他自己投身革命洪流,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实际的贡献。
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他不仅接近革命党人,而且他亲自掩护过同盟会的骨干,来从事革命活动。最典型的在他担任广东省咨议局副局长期间,邹鲁、陈炯明等到咨议局来任职,通过咨议局来推行新学,禁止赌博,提倡女孩子可以上学等等。兴利除弊,借用这个合法机关来开展工作。另外还表现在,他为广东的和平光复,做出了重大贡献。因为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10月10号,在武昌,那么当时同盟会的骨干,包括孙中山本人都在海外,或者在欧美或者在香港。那么广州的革命力量,受到清廷,因为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庚戍新军起义,两次均都失败,所以革命的元气大伤。所以广州地区的同盟会党人都在海外,牺牲很多。
武昌起义成功以后,广东的清朝的高官如惊弓之鸟,知道朝廷气数不长了,就想谋求后路。丘逢甲他身为咨议局局长,同这些巡抚总督有交往。所以摸清楚他们心态以后,就主动劝降。比如说李准,是广东的水师提督,镇压黄花岗起义的刽子手,逢甲先生说,你们要认清形势,要找退路,不要再跟革命党对抗了。李准说可以,就要求跟革命党有交往。所以丘逢甲通过他手下的朋友,派人到香港同胡汉民接洽。胡汉民许诺,李准只要投诚,只要向革命党输诚,就是表达诚意了,那么既往不咎。就这样的话,广东旧的官吏就主动放弃抵抗。到11月9号,广东和平独立,宣布脱离清廷,拥护孙中山的革命。那么这里面丘逢甲做了很多斡旋的工作,沟通的工作。所以大家认为,他后来能够当选为广东军政府的三人代表之一到南京开会,就因为他为革命做出了贡献。所以从实际情况上讲,丘逢甲在辛亥革命期间,不光有才,不光是写作诗歌,而且为革命的发展、革命的成功,做出了与众不同的贡献。所以大家认为丘逢甲的思想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这是开会的主要收获。
记者:这个是两岸学者都比较共识的地方是吧?
黄志平:对。
记者:没有什么分歧是吧?
黄志平: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