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春愁”祭英魂(3)
辛亥革命网 2012-05-04 00:00 来源:你好台湾网 作者:何端端 查看:
逢甲纪念中学特色教育专栏(你好台湾网 图)
这两位学生就读的逢甲纪念中学是1956年创办的,当时叫文福中学。1991年,为了纪念丘逢甲,改名为逢甲中学。2006年学校50周年校庆的时候,响应广大校友要求,再次改名为现在的“逢甲纪念中学”。学校的王校长站在校园开设的“特色教育”专栏前告诉记者,逢甲不但是学校的校名,也是学校开展的特色教育之一。
王校长:这个特色教育就是我们倡导学生,引导学生。一、向丘逢甲先生学习,学习他的精神。第二、从行动方面仿写他的诗词。所以我们这边你看一下吧,我们要求学生一就会读他的诗词、解释,然后就是仿写他的诗词。
记者:你这个特色教育专栏,就是“逢甲在我心中”。
王校长:对,诗词弘扬精神嘛。
记者:诗词弘扬精神。
王校长:精神就是逢甲精神。
《春愁》中短短28个字,却浓缩了丘逢甲的爱国精神。在广州,丘逢甲的孙子丘应榆告诉记者,《春愁》倾诉了逢甲公对割让台湾的悲愤,抒写了逢甲公爱国爱土、思念故园的愁情。
丘应榆:祖父他作为一个诗人,他很多诗都抒发他的一种感情的。那四句话说得很表达了这个祖父他的心情,念念不忘台湾这样的。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就是要流泪了。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他这么个心情。他留下的诗篇里头,觉得这个很充分表达了逢甲公那种爱国爱乡那种心情。
《春愁》是丘逢甲在116年前的4月17号创作的诗篇。当天正是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一周年。《丘逢甲传》的作者之一黄志平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丘逢甲是台湾苗栗人,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时,他曾领导义军抗日,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失败后内渡到大陆,他心怀故土,想起家乡被侵略者占领,家愁国恨交织在一起,挥笔写下了《春愁》。
黄志平:丘逢甲生平写了有2559首论文。就包括诗歌和对联等等108篇。那么其中《春愁》是很有名的一篇,就内渡的第二年,他1895年7月份回来的。回来一开始借住在丘家亲戚家里,后来经过多方考虑,就是说在淡定村,选择一个山坡地,来修筑他的居所,叫做培远堂,也就是叫心泰平草庐。当时这个房子还没有修完,还没有竣工。淡定村周围群山环抱,他这个故居是朝向东南,太阳升起的地方。他有意的这样做,因为台湾位于广东省的东南边。那边抬头看到思念故乡,但是看到的目前看到都是山。那么他内渡归来以后,心情非常的悲愤忧伤。所以在这一天4月17号,1896年4月17号,签订马关条约这一天,一周年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开头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春愁那时是春天,阳历4月17,农历就是3月初了,这是仲春时节了,百花盛开。但愁他愁什么?为中华民族面临苦难而愁,为离开故土台湾乡亲快一年了,半年多了而愁。难遣,难以排遣,心中的苦愁消化不掉,那么勉强看到四周的青山。这是他看到的,目前所看到的景色跟他的感情。第二句往事惊心泪欲潸,这是回忆了,想的。往事,就是他抗日保台的往事,就是去年发生的事情。惊心动魄,眼泪不断的往下流,泪欲潸。
那么大家都知道,丘逢甲在1894年中秋开始创办义军,就在甲午战争的开始,他就预见到日本人很可能来进攻台湾。到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他当时带领义军驻守在桃园、南崁一带,丘逢甲带领他的民军,就是义勇,辗转到台中、新竹、苗栗一带抵抗了五十天左右。几个主要的部将前后都牺牲了。
所以想到这些事,惊心动魄的往事,战士的惨烈,卖国贼的割据台湾,还有清廷的无能软弱,还有日本的凶狂气焰,他满腹悲愤愁苦,所以惊心泪欲潸,这么来的。
那么下面两句好懂了,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当时台湾总人数大概是400万左右,都为台湾的沦陷,被清政府的出卖感到悲愤,所以割台之痛,是丘逢甲先生终生的悲愤难解的情节。所以他后来有志于复台,报台,念台都是一以贯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