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追忆仰丰碑(3)
辛亥革命网 2013-05-0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金木 查看:
送走董必武,余祖言随即辞去教职,返回故乡,与族弟余万卿、余远声等组织起“鄂东护法军”,于同年腊月初六(1918年1月18日)在木樨河余家冲新兴庙里举行武装起义。护法军声势浩大,在豫鄂边界很有影响,可惜迫于形势,半年之后,护法军失败,余祖言再次避往宜昌夷陵中学。
1919年春,余祖言从宜昌来到武汉,先后执教于省立女子中学、省立武昌高级中学、湖北国学馆。而已走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的董必武,也于这年8月来到武汉,联络友人,次年3月创办私立武汉中学,此后直至1927年底,董必武主要活动在武汉,以武汉中学为据点,宣传革命。余祖言与董必武同住武昌,交往频繁,情谊依旧。董必武还曾指导余祖言之子余佩鸿练习书法。而余祖言则以义务为武汉中学授课的方式,表示对友人事业的大力支持。
1926年北伐军胜利进占武汉,受革命政府委派,余祖言任湖北官书局局长。1928年始,任教于中华大学(其间曾再长官书局)至抗战武汉撤退。
而董必武于1927年底,因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董必武奔赴日本,从此离开武汉长达十年之久。1937年,抗战爆发,国共再度合作,中共中央在武汉设立八路军办事处,董必武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来到武汉。而余祖言这时已归居故里,于1938年11月12日逝世,两位知音再也无缘相见。我在《董必武与余祖言二三事》(见2013年4月29日《深圳晚报》)中还写到过余祖言去世后,他的儿子余佩鸿还得到过董必武的帮助的事情,这里就不说了。
回首百年,沿着两位前辈在宜昌前后的革命活动轨迹,我们可以看出,宜昌是他们两人思想变化和革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在这里,他们同忧心于社稷,同奔走于国事,结下了密友加同志的深厚情谊。几经挫折之后,董必武同志在迷惘中不断追求,在痛苦中不断蜕变,最终完成了精神的涅槃,提升了自己的革命境界,从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以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联合国宪章签字者之一载于史册。
而余祖言先生在回乡护法失败后,对国事深深失望。如果说,原来在宜昌执教最主要是作为革命活动的掩护的话,那么,重返夷陵中学至一九一九年秋离宜昌后到武汉的晚年生涯,他虽然终生仍为国事担忧,但苦闷中始终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方向,于是把精力更多地倾向于教育,致力于学术研究,最终,辛亥革命志士余祖言先生以诗人、学者、教育家名世。如果说,在宜昌,董必武同志完成了政治和思想上突围前的积蓄和准备的话,那么,也可以说,余祖言先生在宜昌完成了学术思想上突围前的积蓄和准备。
综而观之,宜昌这个特定的地点,留下了两位前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革命轨迹。正因为如此,宜昌一中铸制董必武铜像,举行纪念活动并召开董必武思想研讨会,其意义不仅在于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景点,让更多的人记住了革命前辈的功勋;也不仅在于为董必武思想研究和宜昌地方文史研究增添了新的亮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独特的视角进行考察,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