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志士王金铭

辛亥革命网 2021-03-29 11:00 来源: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一辑 作者:李廷俊 查看:

滦州起义震惊中外,撼动了满清统治的基础。起义主要组织领导者王金铭及其他阵亡将士为求共和奋然起事、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英烈气慨也将与世长存,永远激励着后人。

  革命英雄,猛将如虎;

  头脑极新,坚持民主。

  奋勇抗敌,气壮威武;

  义不顾身,名垂千古。

  这是辛亥滦州起义目击者,滦州已故知名耆宿吴湘甫先生对“北方军政府”大都督王金铭、总司令施从云等滦州起义阵亡将士的缅怀和称赞。

  1911年10月10日,在我国南方爆发了由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起义,揭开了我国近代历史上民主革命的篇章。时隔两月余,1912年1月3日,在封建势力强大、满清统治的心腹地区河北滦州(今河北省滦县),新军第二十镇第七十九标一营管带(营长)王金铭和二营管带施从云等一批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年轻军官和革命党人白雅雨等组织发动了滦州起义,通电全国,宣布独立,并成立了“北方革命军政府”。王金铭任军政府大都督,施从云任总司令,冯玉祥任参谋总长,白雅雨任参谋长。起义军誓师进攻北京,推翻清廷,建立民国。滦州起义震惊中外,撼动了满清统治的基础。由于起义军孤军奋战,势单力薄,寡不敌众,又加中途遭受奸诈之骗,终被清军镇压而失败,主要领导人王金铭等惨遭杀害。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因滦州迫近京畿,变生肘腋,大大动摇了清军军心,助长了南方民军士气,对于颠覆清廷起了极大作用。正如1937年《国民政府令》所述:“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起义主要组织领导者王金铭及其他阵亡将士为求共和奋然起事、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英烈气慨也将与世长存,永远激励着后人。

  一

  王金铭,字子箴。1880年出生于山东省武城县东屯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弟四人,长兄金镜,金铭行二,三弟金钰,四弟金钫,两姊一妹。其父王成,终生务农,上需事双亲,下要抚子女,数十口之家仅靠耕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家境贫困。

  金铭8岁入本村私塾就读。他生性活泼,天资聪颖。在塾期间,虽所学乃《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之类儒家经典教科书,晦涩难懂,但他勤奋刻苦,仍诵读自如。默记成篇,学习成绩常列前茅,并渐具阅读和理解能力。稍长,仅塾内所学难以满足,便走访邻里借阅图书。但乡间散书多武侠、言情小说,惟一部《精忠传》令其爱不释手,尤对书内所表岳飞精忠报国、刚直孝廉的高尚品德所折服。1896年,其父迫于生计,难以供奉金铭续读,便令其退学入同族兄弟王湖所办“洪瑞钱庄”学徒。金铭虽辍学从商,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嗜读如痴。白天听命于店铺,夜间秉烛伏案,每读必至深夜。久之,难免白天瞌睡,影响做事。1897年,便被店东之子王金栋借故辞退。回家后,他帮助父母下地耕田,协助姊妹料理家务。他聪明勤快,深得家人喜爱。正是回家务农这段时间,使他亲身体验到广大劳苦大众终年累月,辛勤操劳,仍难果腹的艰难生活。同时。他仍象过去一样,孜孜不倦,偷闲攻读。通过自学,已具相当文化水平。

  入洪瑞钱庄学徒和回乡务农二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金铭亲眼目睹了豪门的奢华和贫民的疾苦,强烈的对比,使他感到社会的不公。清朝末期,国家外受列强凌辱,内部秕政百出,农村更是盗匪猖獗,恶棍横行,仗势欺人,以强凌弱的现象时有发生。黑暗的社会现实给金铭以强烈的刺激。虽然由于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加之又处边远乡村,他没有也不可能接触到更为先进的社会革命的理论和知识,但他却从《精忠传》等历史书籍中受到封建农民革命思想的启迪,进而他认识到非革新政体不能救国救民,非军人革命,不能推翻专制,遂抱志从军。从而初步奠定了他投身革命的思想基础。

  二

  金铭之兄金镜长金铭16岁,早年考入武备学堂,毕业时,适逢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遂被分配到小站,参加练兵。1898年,金铭18岁,决意弃农从军。他征得父母同意,自带干粮,徒步500里直奔金镜处。时金镜已为新军军官。金铭便于小站报名当了学兵。当兵后,他品学兼优,颇得长官赏识,被选拔送入讲武学堂学习,毕业后提升为正目(班长)。

  1899年,首先在山东爆发了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列强的义和拳农民革命运动,山东巡抚毓贤剿办不力,屡吃败仗,便改剿为抚,并改名义和团。清廷慑于外国帝国主义的压力,撤换毓贤,调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袁遂率所练武卫右军(原新建陆军)赴鲁。他制定了极为残酷的剿办政策,勾结外国驻军,大肆戮杀义和团民。金铭随袁部入山东,驻扎家乡武城县四女寺镇。他体察和同情百姓疾苦,不忍同族操戈,弹压百姓。况义和团运动矛头指向外国列强,代表了我中华民族之心愿,理应大力支持。遂在四女寺剿办义和团民时,他微词具多,行动怠慢,并对义和团民加以庇护。为此,曾受到统制曹锟的厉言训斥。

  由于金铭曾入塾八年,此后又经刻苦自学,具有较高文化水平,这在当时新军中并不多见。且他品行端正,为人忠义,足智多谋,乐于助人,在下级军官和士兵中具有较高威望,并深得上级赏识,提拔很快。1904年,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升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遂将所率武卫右军改为北洋常备军,金铭则被擢升该军第二镇(师)第七标(团)某营左哨哨长(连长)。1905年,北洋常备军第二镇一部与武卫军先锋队合并,扩编为北洋第五镇,金铭调该镇第十八标一营前哨哨官,驻防济南。1907年,徐世昌改任东三省总督,率曹锟第三镇、王汝贤第二混成协和由第五镇、第六镇各抽一标新编第一混成协入东北,金铭调第一混成协并擢升某标一营帮带(营副),驻防辽宁奉天(沈阳)新民府。1910年,第一混成协和原独立第一、第二标合编为第二十镇,张绍曾任统制,金铭任第七十九标一营帮带。1911年夏天,奉天一带连降大雨,新民附近巨流河洪水泛滥,危及军营,部队防洪抢险。原一、二营管带指挥无方,行动怠慢,贻误时机,被张绍曾免职。王金铭和施从云二人带领一、二营官兵,积极抢险,保住了军营,遂被张分别提升为一、二营管带(营长)。

  金铭十余年军旅生涯,驻山东扎东北,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也逐步了解到封建上层腐朽内幕。加之,列强凌辱,更显清廷无能,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不覆清廷,革除弊政,国家不能图强、图存、图富。民族革命思想日渐形成。

  1908年,同盟会员开始潜入东北各部队做宣传鼓动工作。同盟会员刘瀛深入部队后,很快与金铭相识并悄悄送他两本书:《杨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此书为明末清兵入关屠杀汉人的血腥记录,同盟会起初曾作为主要的反清宣传品。金铭读后,对书内所叙清兵摧残戕杀汉人的种种事实所激愤,进一步增强了对清王朝的仇恨心,更加坚定了他的民族革命信念。

  稍后,一批革命党人孙谏声、戴锡九等从日本留学归来,打入二十镇充任下级军官;吴禄贞部参谋、同盟会员刘一清于间岛抗击日军后,也调二十镇任参谋长。他们进入二十镇后,在具有革命思想的年轻军官中大力宣传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指出仅推翻清廷不够,必须变革政治,改封建专制统治为民主共和政体,建立新型的民主共和国。非此不能使民主盛强、民权伸张、民生富裕,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浸润于广大年轻军官的心田中。金铭很快与他们结识,并经常听取他们的宣传,革命思想日进,奋斗目标更加明确,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

  有了先进的革命理论作指导,金铭革命信心大增,遂在军营中秘密活动,联络同志。但北方封建势力强大,清廷防范甚严,革命运动不易开展。于是,金铭便与冯玉祥、施从云等密议并于1909年发起成立了“武学研究会”,借以掩耳。起初参加“武学研究会”的有倾向革命的年轻军官冯玉祥、施从云、郑金声、岳瑞洲、王石清等六人。“武学研究会”采取读书会形式,名为研究“武学”,实则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他们搜集清王朝卖国投降、压榨百姓的罪行,以作宣传;互相通报各自所知各地爆发革命的时事新闻;传播革命思想;联系同志,壮大队伍,做革命的准备工作。由于金铭等人的组织和发动,二十镇大批青年军官如张之江、石敬亭、韩复榘、吕均、鹿钟麟、周文海、张树声、张振扬、何任之、李鸣钟、李冠军、李子锋、李滋懋、张绍棠,郭风山、戴锡九、刘瀛、张振甲、葛盛臣、胡长标、黄宝善等均加入了“武学研究会”,革命势力日渐壮大。

  随着革命力量的不断发展,金铭认识到,举行武装起义,必须具有活动经费。同时,“武学研究会”声誉日隆,影响过大,已引起协统潘榘楹的怀疑。恰在此时,吉林邮来一份《山东同乡会》章程,金铭觉得可借题发挥。原来二十镇由原第五、六镇各一标和原独立一、二团组成,山东同乡很多。成立“山东同乡会”,既可避“武学研究会”之嫌,又可发动同乡募捐。遂与山东同乡孙谏声商议成立“山东同乡会”。因协统也为山东人,金铭便商请潘榘楹参加。潘允诺并亲自担任“山东同乡会”会长,金铭任副会长。“山东同乡会”成立后,凡山东籍官兵均为“基本会员”,外省官兵为“名誉会员”。金铭任“会内干事”,施从云、冯玉祥等任“会外干事”,并派出孙谏声、鹿钟麟等以同乡会名义到奉天、北京、天津等地联络会员。“山东同乡会”成立后,金铭动员会员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经全体会员共同努力,筹集了大量资金,秘密购置了一批军火。“山东同乡会”的成立,既掩盖了“武学研究会”的活动,又购置了枪械,使金铭等所领导的革命活动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

  1910年冬,清廷派人到东三省检阅驻军,所派之人均为贵族子弟。这些贝子贝勒一派纨绔习气,穷奢极欲,动作乖张,语无伦次。只知苛求供应,不知军士之苦,勒索全镇每营管带各摊派银两四五百之多。其挥霍无度,甚至以雪茄烟充作火炉燃料。此辈丝毫不知检阅为何事,而对各级官兵却随意怒骂。为敷衍此事,众人议决,不得不由一军需官筹银七万元,为其招募日妓五十名,伴游消遣,打发了事。金铭看罢此事,义愤填膺,加剧了他对腐朽昏庸的满清统治阶级的痛恨,遂与冯玉祥、施从云等率先剃去发辫,以示革命之坚。并积极与其他革命同志在“武学研究会”和“山东同乡会”掩饰之下,加紧革命准备工作,以择机起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